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2018-12-18 03:12:00    来源:《晋城工作》  

  原粉娥

  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乡村振兴美好蓝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亿万农民送来政策春风,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发展上的具体化。它们各有侧重,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有条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产业兴,才能乡村兴!

  长期以来,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初级农产品,种地的只管种地,搞养殖业的就只管养殖,与加工、销售脱节,与旅游服务割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出现了新的消费需求,不仅对农产品安全、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新需求。正是这些客观需求,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尽管我市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上看,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多数农民还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时常受到农产品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侵扰,农业比较效益低且不稳定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问题的症结,可以简单概括为“散、短、难”三个字。所谓“散”,主要表现为生产布局分散、经营模式零散。目前农户大多是会种什么就种点什么、别人种什么我就种什么,生产盲目性较大,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有5741家,但能正常运营的屈指可数,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农户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所谓“短”,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所谓“难”,主要表现为资金整合难、权益保障难。尽管发改、农业、林业、科技、农发等部门都有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但缺乏有效的资金整合,难以集中资金办大事,影响了政策扶持效应;加之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户很难主导市场话语权,导致收入波动大、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长远来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既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对此,提出如下思路与对策:

  一、明确一个思路

  牢固树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的理念,依托我市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产业融合发展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结合,既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又要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力、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两个机制

  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产业融合是系统工程,既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农口部门,又关联财政、发改、商务、供销、旅游、文化等多个职能部门,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上下齐动、左右互动、整体联动的“三联动”机制,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

  二是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要按照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要求,找准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结合点,探索符合晋城实际的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综合服务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引导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融合机制,让小农户分享到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抓住三个重点

  提衣要提领,张网要抓纲,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注重要素融合,深化农村改革,切实抓住“地、钱、人”三个关键要素,谋划有效举措,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一是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重大制度安排,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适当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在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指标方面优先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建设用地保障措施,为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加强投资融资保障。产业融合要真刀真枪地干,就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坚持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PPP合作、农业保险、两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返还等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撬动引领作用,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要加强人力资源保障。要以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返乡通道为目的,创设激励政策,汇集各方智慧,一手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手抓招才引凤。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家库,支持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新型智库,整合集聚新型职业农民、“三农”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队伍,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协同推进乡村振兴。

  四、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注重规划先行。规划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做好产业规划,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的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以引领“多规合一”,拉开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框架,形成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培育、全民共享的格局。

  二是抓好示范带动。产业融合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依托和引进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产业园,要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产业融合。

  三是突出主体培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着力培育一批多元化、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中,以此带动农业效益整体提升。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现状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优化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形成龙头带动、规模适度、多方融合的生产经营模式。

  四是做好风险防范。对于与产业融合发展相伴的工商资本下乡,一方面要鼓励欢迎、优化环境,确保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收益,引导和保护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既防止跑马圈地,又要防止排挤农民,剥夺农民的机会和利益。要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不能代替老乡,决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

  五、探索五条路径

  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是让所有乡村的产业形态千篇一律。必须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围绕“做长、做宽、做深、做强、做响”总体方向,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优化种养结构,促进内部融合。在农业系统内部,要将绿色发展要求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重点推广立体种养、循环种养模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促进种养有机结合、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内部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纵向融合。依托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原则,统筹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业体系,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收储、物流、销售等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是丰富农业功能,强化横向融合。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是突出创新驱动,深化技术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监测、智慧化决策和自动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电商平台,推进农产品电子化交易。

  五是注重要素整合,探索多元融合。统筹谋划好农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经营等重大项目,既兼顾当前更着眼长远。在条件较好的乡村,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或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种养业、纵向延伸产业、横向配套产业的分工协作和有机链接,培育发展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模式,谋划构建城乡融合的产业体系。

  (作者系市农业综合开发局副局长)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在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晋城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以正风反腐的实际成效助力发展
统筹协调党建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