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和谐晋城



好官活在民心中


2015-10-10 04:18:26    来源:  

刘高潮

  初夏的太行山上,桑茂叶绿。每当这个时节阳城县的蚕农们家家户户都会炸上一碗“油蛤蟆”(阳城民间小吃)献在桑园和蚕室里,他们不是献祖宗,更不是敬蚕神,而是在悼念一位带领大伙栽下“摇钱树”的已故县委书记孙文龙。

  从老百姓自发自愿地从2元3元捐款为他修纪念馆,立功德碑,树“百廉塔”;从当地民间剪纸艺人巧手裁出公仆图;非遗文化传承人自创竹叶字书写“廉”精神,以他为原型拍摄的10集电视剧《沧桑情》上了央视,河北省春燕豫剧团团长俎本新不远千里慕名到太行山区搜集素材编写的大型豫剧《公仆孙文龙》在全国农村巡回演出好评如潮,还有108名“五老”自发成立孙文龙精神研究会,坚持12年专门研究孙文龙精神,出了14部专著,全国30多个省市1000多名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楹联、曲艺等多种形式歌颂他。为什么一位已经去世33年之久的县委书记,竟能让老百姓一直记着他,念着他,用各种不同方式追思他,颂扬他?

  一座“百廉塔”树的是政声人去后,清白在人间的廉政典范。走进孙文龙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用青石筑起的大石塔,上面书刻的100个不同形状的廉字,寓意老区百姓对清官的敬仰和期盼。一句“古有一代廉吏于成龙,今有人民公仆孙文龙”的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百姓对曾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孙文龙的最高赞誉。

  摔碗拒礼两袖清风,浩然正气传递正能量。孙文龙任武乡县委书记时,党中央落实在文革和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时期,他干工作向来雷厉风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勇于负责,在极短的时间内,经他手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恢复工作的案件就达到上千起,许多人拿着烟酒,甚至现金来感谢他,都被他讲明道理,婉言谢绝了。

  一天晚上,孙文龙一边吃饭一边翻阅要求平反的厚厚一摞申诉材料。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位陌生老人,孙书记赶忙起身让座。原来这位老同志是一名落实政策人员,因冤案时间长,受尽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曾经有申不了冤就去自杀的打算。孙文龙亲自审查,按政策为他平反昭雪,补发了工资,还恢复了工作。20年冤案一朝平反,老同志十分感激。掏出500元钱来感谢这个素未谋面的孙书记。谁知孙书记不仅不收他的钱,还大发雷霆,来了个棒打送礼人。婉言拒绝不起作用,他就把端在手中的一碗饭,“啪”地一声摔在地上,大瓷碗碎了,饭撒了一地。老同志只好收起钱眼噙着泪水走了,之后他逢人就说,孙书记是个共产党的大清官!

  一场“公仆戏”演绎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责任担当。关键时刻敢担当,要对人民负责任。1973年7月7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将正在建设中的阳城县重点水利工程辽河水库大坝冲垮了,无情的洪水来势凶猛顺河而下,造成淹没村庄工厂,围困县城东南,摧毁大桥国道,人畜死伤惨重的巨大损失。

  这次重大的事故,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省、地急速派人亲临现场调查,对辽河水库的设计、施工及防汛抢险逐项进行了审查。当时具体负责工程指挥的领导和有关科技人员都害怕追究责任心里忐忑不安,每天担惊受怕。在这关键时刻,孙文龙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责任。

  在向中央联合调查组汇报时,他观点鲜明地保护了水利专家“辽河水库垮坝的原因,与规划设计无关,与施工技术无关,责任全在我这个总指挥身上。第一,整个工程技术进度缓慢,民工管理松懈;第二,开挖溢洪道没有赶在汛期之前。这一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是我指挥不力造成的。”来自中央的同志,听着孙文龙的陈述,先是惊愕得瞪眼,继而敬佩得点头,并站起来紧紧握着孙文龙的手说:“了不起,实在了不起。”这“了不起”,当然是指高尚人品的了不起,高尚风格的了不起,负责精神的了不起和开脱他人,独揽过失的行为了不起。对此,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具体指挥施工的领导同志,感触最深,感慨最多。后经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综合分析、论证、鉴定,结论为:辽河水库的垮坝,并非人为事故,而是不可抗拒的天灾所致。

  孙文龙同志就是这样,时时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遇到麻烦不躲避,责任大事敢担当,我们看到的是他那令人崇拜的圣洁灵魂。

  一部“务实书”诠释了他一生勤政为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人生一部书,勤政为民史。孙文龙,把一生交给了党,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民作家赵为农以他赶走贫困,造福大众,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为生活原型创作了一部58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孙文龙》,赠给了全国2600多名县委书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县委书记纷纷来信感谢,表示要学习孙文龙同志严于律己,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负责精神,做“三严三实”的实践者,争当孙文龙式的县委书记。

  阳城、武乡、屯留的老百姓都夸孙文龙敢想敢干,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寺头乡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是他第一个把东北苹果引进阳城试种成功,让老区人吃到了本地产的苹果;蟒河镇的农民不会忘记,是他第一个打破了自古“山茱萸”不出蟒的神话,让红山芋遍布阳城山川;太岳老区的人民不会忘记,是他树旗标帆,栽桑养蚕,使阳城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是他开渠截流,筑坝建库,创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全国第一县,白桑乡的“一滴水”精神闻名中外;是他相信科学大胆创新,在高寒山区试种棉花成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武乡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是他敢于实事求是为老区平反冤假错案2220件,武乡经验在山西全省推广;是他移花接木,使武乡变为全国新蚕区的一面旗帜,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是他改土治水,在一个县开展了136项农田水利建设。屯留的老百姓不会忘记,是他献身蚕桑事业,让屯留县五里庄丝织挂毯走向了世界。

  阳城是个十年九旱的贫困山区,粮食产量低,吃粮靠返销,解放后多少年来一直解决不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连年干旱导致人畜吃水也十分困难。

  为改善这一难题,孙文龙当上县革委副主任后,又是下乡调研,又是查《县志》,分析水文资料,又是找农业、水利专家座谈,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一个沁河水引到北留,利用湖泊的自然落差建设水轮泵站的大胆想法在他的胸中逐步形成。劈山改河,引水上山。这在阳城历史上是前无古人从没人敢想的,而孙文龙提出的方案工程庞大,22华里长的干渠,需动用几千民工。好多人劝他,你一个被夺权的县干部,还管那么多干啥?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老百姓吃不上水我心急!”即使在被隔离审查,关在县水利局的旧阁楼里,他也不该初衷。白天挨批斗,晚上就悄悄和技术人员一起查资料,计算沁河的流量,精心设计北留水轮泵站的施工草图,还请水利专家和地方的“土专家”研究论证。有时不得不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出动,打着手电,点燃马灯进行工作。1968年9月,孙文龙进入“县革委”班子,他冒着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险,毅然向“县革委”提出建设“北留水轮泵站”的计划。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是共产党领导,就得给人民办事。”为了全县30万人有水吃,能吃饱饭,他凭着对山区百姓的满腔热忱说服了县委书记,在他的方案提交常委会讨论两次被否决的情况下,仍不灰心不气馁,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一次次争取。以赤诚的为民心打动了大家。工程上马后,兼任总指挥的孙文龙头戴一顶草帽,身背一个水壶和一个小挎包,整天奔波在25平方公里长的水里工地上。一次,在南湾坡工地不小心滑倒在地,腿部摔伤,还忍着伤痛爬上了坡顶。随行人员劝他到村里休息,他谢绝了:“第一手资料比什么都珍贵。有了它,心里就有了底,说话办事才踏实。”有人反对时,孙文龙就大声地朗读“最高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并表示要把革命的战场搬到工地,革命生产两不误。孙文龙虚实并举,有理有据。

  经过奋战,北留水轮泵站终于建成了,实现了灌溉农田1万余亩,发电1600千瓦的目标,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第二大水利工程。“北留水轮泵站”的建成带动了阳城全县小水利工程的上马,台头的风门二级提水工程、尹庄的引水工程、驾岭的穿山引水工程等三百多项中、小型水利工程先后破土动工,这其中不知凝聚了孙文龙多少心血和汗水!

  履职书记兴三县,栽桑养蚕富百姓。无论在阳城,还是在武乡、屯留,只要提到蚕桑生产的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被当地群众誉为“现代嫘祖”的孙文龙。

  从在阳城县寺头公社当主任动议发展蚕桑生产,到当副县长、县委书记抓蚕桑,实现全县地埂桑树化,奠定了华北蚕桑第一县的基础;从把武乡建成北方新蚕区,桑园连成片,受国务院表彰;到再树屯留蚕桑一面旗,他把“誓叫太行变苏杭”的诺言变成了现实。

  1957年3月,从太原返回家乡的孙文龙先后被任命为文敏乡(现改名固隆乡)乡长、寺头公社主任。在当公社主任期间,他经过调查研究,认定栽桑养蚕是山区农村致富的好路子。为鼓励发展桑蚕业,他亲自在公社门前试种7棵桑树给农民做示范。3年后,寺头公社的桑树由原来的2400株,增至31万株,跃居全县养蚕大社。

  1958年,刚调入寺头公社任主任的孙文龙就琢磨:“老百姓不仅要有粮吃,更要有钱花。”搞经济别人想都不敢想,他却说干就干。短短用了3年时间就把寺头建成了阳城县蚕桑收入第一乡。1964年,孙文龙调任阳城县润城公社书记,仅用2年时间,他又造了一个桑蚕之乡。

  孙文龙担任阳城县副县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后,走遍了全县2764个村庄,继续大力倡导栽桑养蚕。1977年,蚕茧总产量达到60万公斤。“华北蚕茧第一大县”的愿望,孙文龙在任上得以实现。

  1977年5月,身患肝病的孙文龙服从组织安排,调至武乡任县委书记。他强忍肝痛,躬身调研,了解到武乡历史上曾经“十里桑麻遥带廓”的情况后,决定移花接木借鉴阳城经验在红色老区栽桑养蚕。三年时间,全县桑树由原来的1.4万株增到250万株;蚕茧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以来29年的总和1.2万元猛增到496万元。由原来排列于晋东南地区(共16个县)的第15位跃居为第4位,成为全国新蚕区的先进典型。在全国蚕桑生产会议上,武乡县进行了经验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1980年10月,调任屯留的孙文龙再举“兴桑大旗”。他提出了“全县兴蚕桑,太行变苏杭”的目标,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兴桑致富的战役。当年建桑园188亩,产茧3800公斤。第二年桑园发展到3600亩,养蚕1500张,产茧5万公斤。仅用一年时间蚕茧产量就增长了12倍,在晋东南中部插起了一面兴桑旗,为屯留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路,他却因为长期积劳成疾,永远长眠在上党这块古丝绸之路的大地上,与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这里的先烈们的鲜血融在了一起。

  从乡党委书记到县委书记,25年坚持抓蚕桑,足迹踏遍了三县的山山岭岭,带领农民栽下了上千万株桑树。而今,渗透了孙文龙满腔心血和汗水的蚕桑产业,已成为老区农民的“摇钱树”,持续40年保持“华北蚕茧第一大县”的阳城县2006年底经国家质检总局认定“阳城蚕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城18个乡镇被划定为“阳城蚕茧”地域保护范围。去年,晋城市蚕茧总量达到551.4万公斤,蚕农收入达到2.2亿元。全市蚕茧产量占到全省90%,超过了华北5省(市)蚕茧产量的总和。为百姓留下了致富产业,人们怎会忘记他。

  老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造福百姓的奋斗足迹。

  武乡的村村寨寨记忆着他乐为人民的忙碌身影。

  屯留的家家户户永缅怀他春蚕一样的公仆情怀。

  人民公仆孙文龙永远活在太行老区百姓心里……


(作者单位:市关工委)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