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到2022年,成为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先行区、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领跑者、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跻身中原经济区“第二方阵”,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现代产业体系见到雏形,煤与非煤产业实现均衡发展,制造业在工业的占比明显提高,在推进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氛围更加浓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4”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主引擎,城市开放环境更趋完善,“一市多区”行政区划调整优化,高铁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立,城市开放度、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明显增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努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环境短板逐步补齐,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在全省继续领先。
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
1. 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证发展“不偏向”。坚决扛起市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责任,坚定自觉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我市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 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牢记宗旨“不动摇”。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确保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3. 要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聚焦转型“不折腾”。把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与转型综改有机统一起来,在“必须转”上不含糊、在“加快转”上不打折,煤价低时主动转,煤价稳时强力转,奋力开创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4. 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发展“不减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以稳促进,以进提质,全力筑牢稳中向好的基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增长。
5. 要坚持改革引领和开放带动,争先创新“不停步”。勇于先行先试,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扩大开放,增添外源经济动能;突出创新驱动,培育新生发展动力,让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6. 要打好生态牌建设美丽晋城,坚守红线“不退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以环保倒逼转型,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抓手,促进绿色发展。
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煤与非煤的关系。晋城发展不能不说煤,不能依赖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依然是我市的经济基础,“兰花煤”依然是比较优势,煤不稳则经济不稳,对此要高度清醒。总量控制、置换重组、“减、优、绿”是发展之路,也是能源革命的重要路径。要汲取“一煤独大”带来的“过山车”阵痛,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定力咬住转型不放松,不搞煤依赖,不走老路,不唱老调,不重复昨天的故事。
二是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必须两手抓、两手硬、不偏废。传统产业升级要突出6个重点: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铸、丝麻、有机旱作农业。新兴产业培育要突出8个重点:智能制造、全域旅游、煤层气、非银金融、数字经济、交通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产业。
三是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民企不活,经济不活,民营企业家不强,难言地方富强。要下决心改变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混改”步伐,切实做到国有、民营一把尺、一样亲、一家人。
四是处理好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关系。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一样会“念经”。要稳存量,遏制资本和人才双外流,全力支持本土企业上档升级。要扩增量,创优环境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稳存量和扩增量要一视同仁,政策待遇要一视同仁,监管服务要一视同仁、创优环境和创优政策要一视同仁。
五是处理好“山上”和“山下”的关系。就晋城而言,“山上”是圆心,“山下”是圆圈。圆心应越来越固,半径应越来越长。失“山上”则失本,得“山下”则获益。固本强干,才能相得益彰。
六是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速度是基础,质量是核心。解决我市不充分问题,一段时期内保持合理速度是必要的。但这个速度必须是有质量的速度,必须是有效益的速度。我们不要质量不高的发展速度。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和定力。
七是处理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城市与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藩篱,实现资源要素双向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要素流动均等化。
八是处理好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发展要保,环境也要保,不能牺牲环境搞发展。环境是底线,要用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在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九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把注意力放到培育市场主体、制定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正义上。市场能办的绝不伸手,市场办不到的绝不缩手。藏富于民,藏智于民,藏治于民,放水养鱼。
十是处理好依法依规和先行先试的关系。鼓励用法治精神先行先试。鼓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发展的先行先试。划出先行先试边界,列出先行先试清单,边界内任其驰骋,清单内任其先试。市委为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英雄的干部论英雄。
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各级党委必须把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论断,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市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市、区)转型发展的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担当,对市委研究决定的事项,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调度指挥、亲自督促检查,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用好考核结果,解决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要加快修订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增加平时考核,及时约谈提醒,及时纠偏纠错,加强对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要处理好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增加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先行先试等转型指标的权重。今年起施行市直部门对全市范围内项目建设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审批事项负总责制度,谁办理不了谁负责。加大奖惩力度,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给帽子、发票子,奖得他们心跳;对于只说不干、不在状态的干部,要摘帽子、让位子,罚得他们脸红,真正发挥好目标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狠抓干部提质与效能提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当前,我市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少数人“不作为”“慢作为”和“不会作为”的问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项本领”和“1·5”讲话中强调的“五个过硬”,以“三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适时安排干部到发达地区培训学习、挂职锻炼,要不断总结推广转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学习借鉴。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引导各级干部比境界、比贡献、比作风,激情干事、精准干事、开拓干事,树立干事创业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充分发挥“13710”督办系统的作用,加大对庸政、懒政、怠政等问题的查处整治力度,达到“办事不找关系”的目的。
四是明确先行先试事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的“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的要求,以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为契机,各级各部门要让先行先试成为一种常态。市委、市政府从今年起将实行清单制度,划出边界,凡清单之内一律允许探索试错,给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清晰的“安全线”,为干事者担当,为改革者撑腰,在全市切实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决不允许不改革”的浓厚氛围。以后每年都要拉出清单、压茬跟进、持续推动,用先行先试打开转型发展新天地。
五是重构政策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好省委、市委近年来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服务转型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同时,要用足用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及各类财政支持政策,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大力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们不仅要盯住骨干企业、大项目,还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双创主体”,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助推全市转型发展。
六是调动全社会参与转型积极性。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参与。晋城的历史,由晋城人民书写;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我们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鼓励劳动、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让群众在转型发展中唱好主角。特别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指示,落实全省企业家大会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让企业家有信心、有尊严、有平台、有条件、有动力、有豪情参与转型发展,不断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前进力量。
2018年重点工作
必须在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七个方面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工作
关于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必须有“区”,土地储备是基础,“生地”变“熟地”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发区要“善治”,借鉴东部地区开发区的成熟经验和做法,重构我市开发区政策创新体系。开发区建设要有“钱”,必须创新融资模式,年内要有一批PPP项目落地。
关于全域旅游。“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个抓手,刚刚获批的省级“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是另一个抓手,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是基础。要聘请一流队伍,做一流策划,搞一流设计,谋一流宣传,造一流品牌。充分挖掘太行山水、生态、红色等文化元素,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变农区为景区、变田园为游园、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让百姓从旅游产业中得到实惠。要打造中原“避暑胜地、康养乐园”品牌。
关于项目建设。核心是前期,前期的核心是土地和环评。从今年起,凡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审批项目,本部门本系统要负责,立下军令状。要抓住国家支持我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机遇,全力推进“转型项目建设年”。今年全市拟确定省市重点工程68项,总投资1037亿元,当年投资231亿元。其中,25个新建项目确保当年开工,8个项目争取当年投产或部分投产。对于这些项目,要精准作战,完成销号。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违法占地、违规建筑等行为,要严厉打击、严肃查处。
关于关键领域改革。重点改革年内要破冰。“放管服”改革,要加快“证照分离”,实现“照后减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无审批管理,真正实现“办事不找关系”。财税体制改革,积极争取煤层气资源税改革获得国家和省支持;向省里争取政府债务、优惠贷款等政策,扩大融资规模。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大力气化解金融风险,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国企国资改革,尽快出台和实施“1+N”制度体系和重点企业的改制方案,要迈出实质性步伐。民营经济,要把产权激励作为关键,把创优环境和搞好服务作为重点,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关于对外开放。要打造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打通断头路,连通出省道,加快建设太焦高铁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铁公机”“岸港网”。要建立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在地方立法、优惠政策、规则标准方面形成制度竞争优势,把“洼地”变“平地”、“平地”变“高地”。要编制清晰的产业招商目录,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真正见到开放成效。
关于建设美丽晋城。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中心城市建设,这是群众最大的期盼,今年要下功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集中精力尽快解决“一市一区”问题;二是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是第一民生,必须坚决完成,脱贫以后要抓巩固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是抓好污染防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特别是要以“四铁”精神打好“蓝天保卫战”,还市民一个晴朗朗的蓝天。
关于安全稳定和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金融领域为重点,深入排查各领域的风险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处置化解机制、长效应对机制。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及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网格化”管理,看好自家的人,守好自家的门,办好自家的事。坚决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坚决防止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坚决防止重大社会安全隐患的积累和突发,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我市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确保全市政治稳定、大局稳定、社会稳定。
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
以新的定位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能源革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突出项目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以新的目标加快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大数据、电子商务、康养等产业,构筑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以新的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续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以新的土壤培育壮大民营经济,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
以新的高度推进创新驱动,大力支持“双创”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以新的标准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规模、启动老城更新与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品质新提升。
以新的内涵推动“供改”与“综改”相结合,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市场经济新活力。
以新的视野加强区域合作共赢,建设“新高地”的“桥头堡”,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以新的理念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提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描绘美丽晋城新画卷。
以新的境界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高民生福祉含金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愿景。
(本文原载于1月24日《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