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全域旅游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0-07-03 18:39:40

市文化和旅游局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山西将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旅游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我市阳城、泽州两县先后开展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前,阳城县已成功列入首批示范区名单,泽州县已经进入第二批示范区验收准备,两县在县域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上,在县域旅游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基本实现了县域旅游的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为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更好推进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专家研讨,对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建立健全晋城市全域旅游八大体系进行了深度思考。

一、基本情况

晋城是文化大市,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居全省前列;文物密度每平方公里0.7处,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其中,古建筑类文物5447处,占文物总量的82.52%。截至2019年,全市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52项,包括国家级19个、省级68个,且产业转化程度较高,皇城相府、珏山两个景区,是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高平凤林刺绣厂是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技艺类非遗项目更多,比如泫氏铸管、泽州铁器、吉利尔服饰、阳城琉璃、高平黑陶等等。晋城的红色文化遗产众多,全市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00余处,且影响较大、保护较好、利用率较高。乡村振兴方面,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星罗棋布,尤其是117处太行古堡。太行古堡群是世界主要古堡群之一,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古堡群,有“中国文化遗产活化石”的美誉。这些古堡,建筑形制至今犹存、原始生活状态依旧,是发展全域旅游极好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们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展示地,对打造世界古堡旅游目的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晋城是创新强市,顶层设计超前而科学。旅游业是我市“十三五”“十大战略工程”之一,是全市重要的经济产业。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太行古堡群保护利用条例》《晋城市全域旅游发展五年规划》《晋城市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晋城市关于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晋城市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保护改革的意见》《太行古堡守护认养导则》,编制了《晋城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8-2020年)》《晋城市创建旅游公路示范市实施方案》《老城文物维修方案》《晋城市革命文物保护纲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引领和法治保障。

晋城是实干兴市,全域发展迅猛而高效。2018年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好转,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稳步前行。一是公共服务基础更加坚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面启动,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在全省率先开工,免费和特价运营的省际、城际、城乡旅游公交顺利开通。旅游厕所巩固提升“晋城经验”,继续高标准建设,连续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率先在我省推出全市A级旅游景区向全国公安民警、警务辅助人员、驻市部队军人家属实行免收门票优惠政策。城区司徒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市10个村荣获全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陵川县成为“中国清凉旅游产业推广联盟”首批成员,荣获“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称号,连续6年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二是大景区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一县一大景区”建设步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基本形成景城融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王莽岭景区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被评为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生态景区,走上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良性轨道。珏山大景区成功签约,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陵川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成功获批。蟒河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高规格推进。新增5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三是大开放战略赢来广泛合作。举办了首届太行古堡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东西方古堡对话活动,发布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晋城宣言》,首次在国际舞台上集中展示太行古堡和美丽晋城文化底蕴,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新通道;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开启了太行古堡校地合作模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讨成果已汇编成册;成立了太行古堡研究院,发布了首批50处古堡民居院落向社会公开认养,太行古堡社会守护成功破题;申遗工作营任务圆满完成,专家学者对遗产地历史发展规律、国内外遗产比较、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已完成初步方案。

可以说,晋城旅游在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上,在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上,已经具备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晋城的良好条件。

二、发展短板

总体来讲,主要是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全域旅游稳步发展、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招商引资的力度小,大项目、好项目、转型项目太少;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服务效能还有待提高。具体而言: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效能不高。畅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重点景区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一到旺季,全市80%以上的景区依然存在车辆“走不动、停不下”的问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骑行专线、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不完善,有的尚未建设。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进度较慢,沿线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公路服务区等设施尚无高质量规划。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建立。智慧景区建设质量不高。

二是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多业融合深度不够。目前,晋城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缺少适合现代休闲度假、体验文化的高端产品。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大,文化体验、康复疗养、运动休闲等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仍然缺乏。乡村旅游功能单一,创意农业、特色产品几近于无。重点景区的核心竞争不大,而且扩容提质进展缓慢。

三是宣传推广手段落后,系统营销举步维艰。目前,我市的旅游营销工作尚未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不足,没有营销规划,营销经费不足,推介内容极其简单,精准营销方法缺乏,营销机制尚未建立。各景区基本属于“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利于晋城旅游品牌战略实施,影响了晋城旅游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工作建议

发展全域旅游,是将全市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要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应建好八大体系:

——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外部交通要迅达、内部交通要顺畅,内外交通要互联互通,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公路、交通、客运、文旅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建设好“三个系统”。一是以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为依托,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快捷顺畅的交通路道系统;二是实施省际、城际、城乡旅游公交提档升级,建立健全舒适安全的旅游车辆运输系统;三是强化通景公路旅游标识建设,建立健全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

——设施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继续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继续加强星级饭店管理,鼓励大中型饭店上星升级,加大政策引导和行政规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继续完善旅行社管理,制订导游管理新办法,大幅提升全市地接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培育发展特色民俗、特色客栈、特色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全时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要加快太行古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打造“中华古堡第一城”,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将“太行古堡”打造成晋城全域旅游新名片。作为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要扎实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切实打造红色经典文化旅游产品,走出一条独具晋城特色的红色文旅发展之路。启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开展晋城古村落、古民居社会守护活动,助力乡村旅游。做好老城改造,留住千年记忆、聆听古韵悠扬。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促进非遗保护与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创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非遗项目产业化,依托红色旅游、遗产旅游、研学旅游等,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特色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融入旅游消费各环节。建设“晋城有礼”多功能城市会客厅。

——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要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依法保护名胜名城名镇名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积极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全面优化旅游环境。组织开展旅游风险评估,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安全警示、宣传、引导,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

——全业融合的旅游发展体系。要切实提升文旅产品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发展融合新业态,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要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坚决摒弃一个模式,彻底杜绝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拓展全域发展空间,按照一县一大景区发展思路,实施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工程;指导做好5A级景区创建工作。蓄积全域发展后劲,建立晋城市旅游项目储备库,开展重大旅游项目突破年活动,充分发挥项目库在开展投融资、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支持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全域发展活力,组织举办好重大节庆活动,打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全年持续升温的旅游市场。统筹全域发展合力,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收入;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革命旅游,以文化场馆为阵地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以康复疗养为主体发展健康休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旅游创客行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收购兼并、线上线下融合等投资旅游业,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精准高效的旅游营销体系。制定营销规划,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丰富营销内容,深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提升区域内各类旅游品牌影响力。完善营销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立晋城与郑州、焦作、洛阳、济源、新乡等中原邻市,长治等省内太行山旅游资源核心区的旅游联盟,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创新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加强市场调研,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实行优质旅游产品集群发布,提高营销精准度。

——全域监管的旅游信息体系。涉旅场所要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要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部署,建好文旅数据平台,从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运用、共享的角度,形成旅游信息互联与共享。要建立快速的旅游投诉信息受处机制。

——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二是要持续完善和提升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效能,三是要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充分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旅游发展基金,全面开展文明用厕宣传教育,在重要旅游活动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做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以及客运列车、车站等场所厕所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