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0-07-20 11:40:38
◎ 许宏建
根据工作安排,为了摸清底数,破解难题,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笔者深入到高平市部分乡镇和涉农职能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村庄分类
按照农业农村部村庄分类标准和高平市实际,初步将乡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空心凋敝类和工矿企业类村共五类村庄。
集聚提升类。重点是1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及周边临近村、中心村。比如,野川镇大野川村,永禄乡永禄村、陈区镇陈区村等,共计117个。
城郊融合类。重点是城市周边村庄。比如,东城办果则沟村、沟北村,南城办梨园村、瓦窑头村等,共计约39个。
特色保护类。重点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文化村落等文物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比如,原村乡良户村、马村镇大周村、寺庄镇伯方村等,共计97个,其中历史文化名村18个(与传统村落重复),传统村落58个,其他村庄39个。
空心凋敝类。重点是偏远、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比如,野川镇沟南村,寺庄镇举棒村、原村乡皇王寨,共计19个。
工矿企业类。重点是有煤矿的村庄。比如,寺庄镇伯方、望云、掘山等村,陈区的刘家庙、西坡、王家村等,共计90个。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滞后。当前,高平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产没特色。高平市提出打造“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条全产业链,就目前情况看,除生猪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链以外,其余均处于起步阶段。黄梨仅在陈区、寺庄、野川等乡镇有几个大的示范园区,种植总面积仅有1.8万亩,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全产业链所必需的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生产尚未成型。蔬菜产业品种单一、规模有限,没品牌优势,占领不了区域市场。丝绸产业更是整体萎缩的趋势,全市桑园面积仅有500余亩;二产受制约。当前,大的工业企业都进入经济开发区,小的工业企业因环保政策影响,受到限制或取缔,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没有门路,外出打工成了必然选择,客观上必然导致村庄的空心化;三产缺人气。高平市文物古建众多,有国保单位20处、四个“全国之最”,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古建筑第一县。但是普遍投入不足、开发不够,历史文化元素和大众审美消费需求不能有机融合,研学性强、游赏性差,适合专业人群、小众人群,不适合普通大众。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导致农民就地实现就业增收普遍困难,村里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使得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特别是部分村村级债务问题突出。全市445个行政村,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107个,仅占24%,主要也是依靠在煤矿所占股份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169个,占比38%。
2. 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特别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具体表现在:饮水安全方面。高平市农村饮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建设质量本就较差,部分管网又严重老化。同时一方面农村吃水不收费,另一方面供水工程建设资金难以保障,5%的村不能做到全天24小时稳定供水;排水、污水及改厕方面。排水、污水基本是零起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厕所改造,无论是双瓮式,还是三格式、通风改良式,技术都不太成熟,农民认可度不高。而被群众广泛接受的水冲式厕所,需要统筹解决供水、污水及供暖等,投资很大。但上级补助资金只有改厕1000元/户;而排水及污水没有普惠的补助政策,只有一些竞争性的补贴项目,短期内难以普及;清洁取暖方面。煤改气运行费用高,一个采暖季约需4500元,群众难以接受。集中供暖和余热供暖运行费用适中,每个采暖季仅需约1500元,但初始投资费用很高,例如野川镇区域锅炉供暖总投资达到1800万元,马村镇余热供暖总投资达到1.7亿元,城市供热管网延伸至城郊村西南庄村投资达到1800万元。垃圾方面。垃圾处理基本做到垃圾不落地,一日一清理。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是现阶段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不现实,终端处置并不是分类处置,只是简单地收集和填埋,户分类基本没有意义。二是农村建筑垃圾量很大,处理困难。三是县级处理终端建设不到位。
3. 要素瓶颈凸显。具体表现在:土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级政策好,部门难落实。比如,晋城市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27条”意见提到,产权明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交易;宅基地退出后的建设用地,由集体收回后可直接入市交易。这些政策含金量很高,也是农村资源要素配置的重头所在,但落实起来较难;资金方面,金融服务难下乡,晋城市政策指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可以入股从事农林文旅康产业化经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在抵押贷款、担保融资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鼓励性政策,但基层金融部门在执行政策时首要考虑的是上级条管部门的规定和自身利益,优惠政策无法得到落实。比如,凯永养殖和金田农业都有扩大再生产的强烈愿望,也有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是面临资金困难,虽然拥有5000亩和1000亩流转土地,却不能通过抵押担保方式解决融资难题。社会资本难进村,农村吸引力不足,农业是弱势产业,市场风险、不守契约风险等不可预期的东西太多,社会资本对下乡支农仍然持观望态度。涉农资金难统筹,涉农资金种类繁多,资金分散,来源和使用部门化、碎片化,有些部门担心项目验收、以后年度的资金申请等诸多因素,强调部门利益多,服务大局意识差,涉农资金没有有效整合;人才方面,偏远山村的青壮劳力都进城务工了,城郊村的能人强人都进城经商了,一些有点资金积累的人,受环境影响,也不愿参与村上的事情。村里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班子建设,都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
4. 步子迈的过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的从容建设,不能追求速度,急于求成。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有些指标定的过高。例如厕所改造,省里开始要求到今年完成85%,现在变为55%,垃圾治理要求90%,以当前的政策和资金补助标准,要完成较难。有些实施成本过高。当前什么都要求做规划,但规划成本较高,在乡村规划实施中,往往要求整体推进,但农村财力不足于支撑这么多工程同时上马。例如,部分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终端,由于管网覆盖面不广,造成污水处理设施“吃不饱、吃不好”,处理成本高。
5. 体制机制不顺。具体表现在:没有形成合力。群众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调查发现很多村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甚至越是政府着急干,群众越要等等看。城乡差别明显。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导致城乡差别在城郊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个村仅一路之隔,一个是城市建成区、一个是农村,在供暖等公共服务共享上、拆迁补偿上,享受的政策明显不同,差距十分明显,导致城郊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降低,给乡村治理增加难度,容易诱发矛盾。
6. 村企共建难落实。因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临时占地等原因,高平市和煤矿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村约90个,但普遍存在乡村给企业协调服务多,企业给乡村支持帮助少的问题。特别是有些煤矿企业本来就是过去镇村煤矿整合而来,镇村曾经是“主人”,而现在企业连整合时协议约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乡村固定收益”都不能兑现,企地反差很大,群众心里落差很大,企地矛盾也很大。同时过去,有煤矿的村有固定收益,村委盲目铺摊子,后来由于收益兑现不了,形成了大量债务。
当然,也有一些企地合作较好的。比如,工矿企业类村的陈区镇刘家庙、西坡、王家等村,依托大通煤业,大力发展煤炭增值产业和物流服务产业,投资建设清洁能源洗煤厂和德通物流园区,对片区道路沿线进行了整体亮化、绿化、美化,沿线河道完成综合整治提升。
三、对策思考
(一)破解产业之弱。生猪产业。以凯永养殖为龙头,建设国家核心育种场、种猪场、百万头生猪屠宰厂,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积极打造“饲料加工—核心育种—种猪繁育—生猪育肥(含养殖小区)—生猪屠宰—猪血加工—猪皮加工—有机肥原料生产(无害化处理中心)—有机肥加工”生猪产业链条。黄梨产业。以山河里黄梨公社为龙头,在全市范围内自建100个黄梨幸福果园,种5万亩黄梨,产2亿斤梨,实现15亿元产值。同时引领示范带动农民自种黄梨10万亩,让梨树成为高平人民的摇钱树,让黄梨产业成为高平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实施金田数字农业项目,建设产销信息平台,打造全国夏秋蔬菜优势生产区。富硒功能农业。和国家劳动经济学会合作,引入国家级甘薯科研专家队伍,建立高平品牌红薯培育科研工作站,通过品种选育建立高平红薯地理区域品牌,推动富硒红薯产业发展,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
(二)补齐环境短板。大力实施6+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2019年,采用“污水管网+水冲厕所”、“三格式厕所+终端处理”、“畜禽粪便+厕所粪污有机化利用”等模式,改造户用厕所2万户。重点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农林文旅康试点村、已实现集中供暖村,推进50个村农村供水、排水及污水治理工程。采取“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方式,新增集中供气3.5万户,新增清洁取暖210万平方米。通过拆违治乱,增绿留白,创建一批省级卫生示范乡村,实现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三)破解要素之难。土地上,积极推广泽州县“三块地改革”做法,结合高平市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审慎推进。同时,结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两权”调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加快农村土地登记发证。资金上,坚持农村的事由农民办,农民的事用农村的方法办,政府不大包大揽。2019年,整合农村供排水一体化、改厕、农林文旅康、清洁取暖、财政一事一议等资金,集中投放于农林文旅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村。人才上,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提升行动,办好“领头雁”培训示范班、后进支部提升班和党务干部强化班。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注重选配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到村任职,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四)破解步伐之急。科学确定目标。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一些基础条件和自身财力较好的村,力度大些。在一些条件较差的村,先从拆违治乱、卫生乡村搞起,逐步推开。集中财力办大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干事情、铺工程先考虑清楚钱从哪里来,不脱离实际,不盲目攀比。选准切入点,集中财力投放,不洒胡椒面,不搞“半拉子”工程,干一个村、成一个村,连点成片,让群众感受实实在在的变化。
(五)破解机制之困。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立公共设施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以村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农村供水、排水、污水治理以及厕所改造的工程建设机制。强化服务收费理念,探索建立在农村生活用水、污水排放、垃圾治理等方面农户合理付费制度,科学确定财政补贴标准和农户合理付费标准,不断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
(作者系高平市副市长)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