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忆日常生活 看改革开放巨变


2018-11-19 05:06:00    来源:  

元官保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整整四十个年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经济工作、科教文化、人民军队、农村民生、国际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尉的成效,中国在国际的声誉和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就我们晋城、阳城来看,也和全国一样,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食、衣、住、行、用、游等方面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生长在50年代后期,是一名刚退休的干部,可以说我的多半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目睹和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为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感到自豪和骄傲。下面就把我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变化分享给大家。

  “吃”——一日三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别看每天这三顿饭,过去和现在差别可大了。我回忆起来,大至有这么三个阶段。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期末,当时还是集体经济和改革开放初期,那时人们食用的粮食,每年一人可领到原粮包括谷子、玉米和少量的小杂粮300余斤,小麦全年超不过10斤,大米干脆见不上,条件好的可买几斤茬大米,过年时少吃点。蔬菜方面只有白、红罗卜、白菜、瓜和豆角,豆腐豆芽也不多,吃肉就更困难了,一个月只能吃两三次吧,每吃也就几片而已。当时人们总是没粮吃和吃不饱,肚子饿的喳喳叫,曾有人步行到河南省济源县的周边一带买红薯片担上回来食用充饥。

  进入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世纪末,也就是改革开放中期,终于告别了没粮吃、吃不饱的历史,人们的一日三餐逐步由吃不饱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逐步由吃啥没啥向吃啥有啥过渡,粮食品种、蔬菜副食方面也在逐步好转,大米白面精粉、大鱼大肉、海仙食品、各种烧烤进入千家万户,吃饭上桌、炒几个菜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现在,人们的生活观又有重大突破,逐步由过去的吃得饱向现在的吃得好方面大步迈进,开始注重生活的营养质量,开始研究科学饮食。现在的一日三餐,人们都很讲究。在主食和蔬菜方面,以细、粗粮搭配、少粮多菜、低盐少肉、绿色蔬菜、清淡饮食的健康方式合理安排。

  “穿”——衣着穿戴,同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这里也从三个时段来回忆。

  就拿我本人来讲,过去曾为没将穿、穿不暖而发愁。以前人们所穿衣服的布料多数是小机布、的确良、好些的也不过是些凡尔丁、的卡之类的,穿烂了还得打上补订穿,最怕的是冬天的数九天气,饥饿难忍还不说,身上穿的只有秋衣秋裤和弹过几次的旧套加工而成的棉衣棉裤,看起来穿的也够厚,只是冻的人浑身直打喟哕,当时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是这个样,身寒心更寒。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由没将穿和穿不暖过渡到有将穿、穿的暖,一是告别了以往没将穿、穿补钉衣服的历史,衣料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品种也在不断增多,穿小机布和补钉衣服的历史己一去不复返,一般人都穿上了料子和毛料衣服,衣服的款式也在不断更新;二是冬天冷、不好过、穿棉衣棉裤的时代己经成为历史,多数人冬季的衣服大都是羊绒、羊毛、保暖内衣之类及尼仔衣服等,女子还配戴了金银首式。

  近年来,人们的衣着穿戴打扮就更讲究、更时尚了。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是及时更进,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每个季节的衣服都有好几身,什么衣服时尚潮流、款式新颖就买什么衣服,价格方面一般都是几百元、上千元一件,有的甚至几千元一件或一身。女士们配戴金银首式的款式和质量都相应提升,价位也在成倍增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加坚实

  “住”——人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置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住房方面,从房屋的布局、结构、质量、款式、面积等方面也都是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优化。

  以前人们住的房子大都是胡砌房、土坯房、破窑洞、四合院的石头房或砖瓦木石房,而且住房很紧张,晚上睡觉都是几个人挤一张床,几个人盖一条被子,就这个条件,春夏秋冬过了十几年。就拿我家来说,我们全家6口人,在乡下住在一个四合院用石头垒的木石结构、不足40平方米的集厨房、卧室、餐厅合用的三间小东房内,人均面积不足7平方米,室内的家具、灶台、床铺都很简朴、古老,一个砖垒的坑和用木板挡起来的简易床供6口人享用了多年。

  跨进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95%的家庭从古老的四合院、土坯房、胡砌房等危旧老房子中搬迁出来,各个家庭分别购买或新建了占地面积约100至150平方米、一至三层、土木式、钢筋混盈土结构等结构的包括集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浴为一体的科学合理的独家小院,配备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相关设备,较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创建了安全、稳定、宽松、舒适的生活氛围。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大力度推进,人们的居住环境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农村撤乡并镇、子女读书、青壮年进城打工等诸多因素,农村80%的人口放弃了独家小院的生活,先后投奔到县城,逐步由租赁房屋过渡到买单元式楼房,农村特殊困难的家庭,在实施精准扶贫、拔穷根、挪穷窝的脱贫攻坚工程中,县、乡镇两级宜地制宜、统一规划,将他们分别安置在县城周边或本乡镇条件较好的村里,为他们选址、新建了特困户安置房,解除了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特困户的后顾之忧。县城的居住条件也是由原来的独家小院过渡为单元式楼房,然后改建为框架式电梯高层楼房,就阳城县城来看,电梯框架式高层建筑占到县城整个楼层的50%以上。目前,全县各家各户的住房已全部解决,条件好的就有两至三套住房。条件特殊好和子女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已在大中城市北京、上海等地购买了住房。等地有在不断地推进。

  “行”——交通出行,更是人们每天出行考虑最多的一个热门话题。说道交通方面,大家都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变化之大、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回想起来,交通方面的往事仍记忆忧新、历历在目。

  七十年代初,我上高中时要到离家13公里远的河北镇腾地庙,当时随说是住校,但礼拜天要回家,每次回家往还26公里都是靠步行,高中3年期间,我在这条路上走了3年,一路基本见不到什么车。1976年参加工作到县城后,街上看到的只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个别的两轮摩托车,后面才陆续有了手扶车、三轮车、红光车、两吨半柴油车、4吨解放车、212吉普车、工具车、上海大众、标志车、桑特那等小型骄车,这些车大都是好一些的单位或乡村集体才经营得起的,私人上户经营的很少,那时候下乡主要是步行或自行车,骑摩托和坐车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进入90年代后,人们出行就好多了,无论是家庭个人出门办事、还是单位公务外出,基本上告别了出门靠两条腿走路的历史。多数家庭起码有了自行车,三分之一的家庭配备了摩托车,条件好些的家庭配备了7至8座的车或小车;县城内各单位包括各企业、各乡镇、多数行政村先后普及了车辆,大些的单位和乡镇车辆达到10余辆。这样一来,全县公务人员外出开会、检查工作、下乡调研走访等公务用车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近年来,全国各地包括晋城、阳城老百姓的交通出行又大踏步地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标志是原来家庭有车的后面又不断的进行更新,燃料系汽、柴油的,逐步换成了加气的,这样既环保节能、又安全无忧;原来家庭没有车的,现在基本上都购买了,而且多数是清洁能源一步到位。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有车,先生女士人人会开车,青年学生刚从学校回来就进驾校的风气己经形成。

  “用”——通讯工具。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离不开的“四大件”包括手机、银行卡、身份证和社保卡。其它的用途、来历以及它的重要性就不再说了,这里,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今的通讯工具——手机的来历及其重要性。

  就通讯工具而言,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随身携带的重要物品。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在咱们晋城、阳城这片热土上,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企业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无论是男还是女,95%以上、60岁以下的成年人(甚至还有一些未成年人)茶余饭后或在路途中都在低着头玩弄手机。这一现象足以表明: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时也是晋城、阳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谈到手机,不由得让人们浮想联翩,回忆起以前那段落后通讯工具的日日夜夜,真是苦不堪言,不知当时是怎么度过来的,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在我的记忆中,6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当时的交通、通讯、医疗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差,一日三餐就连肚子都添不饱。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补丁衣、住的是石头房、出门靠走路。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家人、同事或朋友异地交流或取得联系更是难上加难。

  我记得那时在异地的家人或亲友长时间见不了面,即使有了事,也很难及时勾通。当时勾通的方式只有让顺人捎个口信或把信写好通过邮局寄去,还有就是打电话。当然,遇到特殊急紧情况还有一种快捷的办法,那就是拍电报。不过,拍电报的费用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是按字数和距离收费的。

  当时的邮寄信件或打电话用的电话机与现代的通讯工具真是有天壤之别。寄信的方式分为普通、挂号(快递)信,因路途远近不等,普通信件一般是3至7天、挂号信也得2至4天才能收到;当时的电话机,也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电话是手摇式那种古老的固定电话。那时候,一个单位、一个行政村仅有一部。

  我的老家在距县城遥远的南部山区,我们村当时的电话安在距我家还有1公里远的支部书记家里。当时,我的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种地和照料年幼的我和姐妹们。一天,我母亲生病了,她让我去给父亲打个电话,我到支部书记家后人家说要不通,我又步行3公里,到乡政府所在地的邮政支局总机处让人家给联系,在那里和人家苦苦哀求,等了半个小时左右还是没有要通。类似这样的事情我本人就经历了好几次。那时一次次的通话失望,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有一种期盼,一直盼望着何时才能顺利、及时地与父亲通话。

  1976年,我在一次社会招工时,参加了工作。80年代到原国营金阳器材厂下乡期间,见到的电话是园盘式有阿拉伯数字拨号的那种。当时,我感到很新鲜也很惊讶。直到90年代初,一些有头面的人,腰间配上了时髦的黑色小机器,后面才听人们说那玩艺叫“大哥大”。随后,又有了新的通讯工具传呼机也叫“bp”机,1993年初,我市先后开始使用了至今还延用的7位数拨号的固定电话,这种款式的电话先单位后住宅,接着就是小灵通和移动电话(手机)。小灵通虽说轻巧方便,但到了乡下就没有信号。后来,手机上市后,小灵通也逐步淘汰掉,那时候还有交警曾用过的对讲机等,真正大面积推广、普及手机就到二十一世纪初了,我也是那时才拥有了第一部手机。

  刚开始的手机是摩托罗拉,接着有联想、诺基亚、索尼、小米、三星、苹果等品牌先后上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也在迅猛地延伸和拓展,由开始单一的通话、发短信发展为现在的拍照、录像、听音乐、上网聊天、看小说、看新闻、看电影、发微信、发图片、发视频资料、做相册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的网格制式也由3G更新为4G;屏幕尺寸也由3.0增至5.6英寸;款式图案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就我家来说吧,全家4口人,不仅人人有手机,而且是换了一个又一个,现在全都是3G以上的。

  “游”——全域旅游。随着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自然而然地就考虑到出行旅游。谈到旅游,晋城、阳城也和全国一样,也是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形成规模、打造精品、走向全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阳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拉动当地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整体推进,“悠然阳城”这张名片擦的更亮,经济、社会效益颇丰。


(作者单位:阳城县公安局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