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关于推进陵川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03-13 03:34:00    来源:百日调研  

   

  薛玉红 

  一、陵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具有的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陵川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攻坚精准脱贫,强化农业农村基础,陵川县农业农村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17 年陵川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620 元,较2012 年增长 3199 元,年均增幅 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奠定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连续多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 亿公斤的基础上,立足陵川县农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陵川县形成了以特色种植、规模健康养殖、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乡村旅游为主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目前,以优质杂粮、蔬菜、水果为主的特色种植稳定在 11 万亩,以党参、黄芩、连翘为主的道地中药材达到 34 万亩,以猪、鸡、羊为主的规模健康养殖达到 370 万头(只),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达到 5 万亩,食用菌养殖稳定在 800栋以上,乡村旅游形成“农家乐”500余户、床位1.8万支、就餐2万人的规模。农产品加工扶持培育了古陵山食品、兰花太行中药饮片、九州天润道地中药仓储物流、正嘉和瑞普生猪养殖、珍菇坪工厂化食用菌等一批龙头企业,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70余个,基地4.76万亩,培育了“陵之喜”“古陵山”“六泉坊”“五花芯”“星月”等省级著名商标。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 150 个村级服务网点,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2017 年,陵川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 6.82 亿元,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 5.43 亿元,增幅 4.3%,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乡村振兴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借助于省新的“五个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新一轮脱贫攻坚等政策机遇,推动了陵川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饮水安全方面,通过多年饮水安全工程持续实施,陵川县共建成供水工程 232 处,搭建了以磨河、台北、浙水、塔水河 4 大集中供水为主的农村供水体系,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公路建设方面,建成了高陵高速公路,铺开了高新高速建设,完成了礼夺路、陵马路、陵修路等县级公路干线建设,实现了行政村水泥路“村村通”,陵川县 12 个乡镇96% 的村通了客运班车,有效提高了公路通达水平;电力通讯方面,实施了乡镇变电站增容、农村电网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乡村网络通讯等工程,陵川县电力和网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实施了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实现了行政村路灯亮化全覆盖。以治脏、治乱、治污、治弱为重点,开展了“百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陵川县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得以有效整治。 

  (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了乡村振兴的共享水平。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教育发展上,高质量实施了“全面改薄”项目,117 所中小学薄弱环节全部改造到位,陵川县中小学全面实现了学校校舍无危房、教学功能室全配套、电子信息设备班班通,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公共卫生服务上,深入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县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民生社保建设上,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建成了西河底、潞城特困移民敬老院和 108 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年转移和输出富余劳动力 1 万余人。文化体育事业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农村文化室、健身广场、便民连锁店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类文化体育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蓬勃开展,提升了群众文明素质。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奠定了乡村振兴的生态根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农民群众幸福家园。实施了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农村水保综合治理、荒山和通道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陵川县生态绿化总量不断提升;深入开展铁腕治污行动,取缔了一批小散乱污企业,开展了燃煤、冶铸、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问题集中整治,完成 1 万户“煤改气”工程,陵川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230 天,连续四年荣登“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小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以有效治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成 4 个省级、9 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小召、凤凰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丈河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陵川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在国家发改委中期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一。 

  (五)着力攻坚精准脱贫,补强了乡村振兴的基础短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集中力量攻坚精准脱贫。产业扶贫工程投资 9400 万元,实施了“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项目 286 个,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易地搬迁工程建成了沙上头、郭家川、东毕等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共完成 1808 户、6758 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基础建设工程投资 3.1 亿余元,提质改造了礼夺路和 53 个贫困村公路 206.4 公里,解决了62个村、2.4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了18个村供电设施,改建村级幼儿园 3 所、卫生室 130 个;社保兜底工程,陵川县 1877 名五保、4540 名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健康扶贫“双签约”,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和 60 岁以上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 100%。2017 年底,陵川县共有 107 个贫困村24546 名贫困人口稳定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降至 0.89%,脱贫成效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核查,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 

  (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筑了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提质提速。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农村法制教育等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坚持“四轮驱动”,96 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零达万”;完善扶贫帮扶机制,陵川县共有43 名市县领导干部、130 支驻村工作队、103 名“第一书记”和 4520 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19.48 万亩,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进入颁证扫尾阶段,涉农户 68000 余户。铺开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民资产权益,推进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奠定基础。 

  二、陵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体系尚不完善。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近年来,陵川县围绕新农村建设、特色旅游乡村、传统古村落建设等做了一些规划,据了解,陵川县 70% 左右的村做过不同等级规划。但规划整体缺乏乡村特色,目标引领作用不强,具体执行不够严肃,造成了为规划而规划。特别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许多村“两委”干部思路不清,发展目标不明,对本村发展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思考,群众参与发展建设的主动性不强,部分旅游村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产业发展基础脆弱支撑能力不强。当前,陵川县农业发展仍存在着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发展层次不高、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传统的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较小,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局面仍未改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仍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有品无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农业向休闲、旅游、康养、文化等领域拓展不宽,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大的发展,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仍不合理。一是缺乏人才资源。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发展空心化、老龄化,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建设,都面临着无人干事的困境。“三农”工作队伍短缺,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二是投入严重不足。虽然从中央到省市县“三农”政策和资金投入空前加大,但对广大农村特别是陵川县来说,农业农村基础薄弱,争取上级资金较为困难,地方财力十分有限,村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自身积累有限,“资本难下乡”仍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体制机制不活。当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在收尾,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刚刚铺开,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山、房屋和林地等资源还未有效盘活,各项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深化农村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四)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尽齐全。由于历史欠账和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农村道路、水电、网络、卫生等基础条件与城镇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生活环境,农村脏乱差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陵川县 90% 以上的村没有排污设施,生活污水和雨水处理不当,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用电和网络方面,东部山区用电以小水电为主,电量不足、电压不稳,互联网没有全覆盖,古郊乡 29个行政村仍有 11 个村不通网,影响了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服务方面,陵川县虽已建成 108 个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村级卫生室“全覆盖”,但后期运转使用不正常,使用率不高,这些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解决的首要现实问题。 

  (五)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不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主体,但主体的责任意识还需要强化。一是主体作用发挥差。很多群众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上热下冷”现象。二是精神文明进程慢。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整体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特别是在婚丧嫁娶上大操大办,攀比风气严重,成了乡村振兴的“负能量”。三是基层组织需加强。受人口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影响,一些村村干部选贤任能比较困难,干部双带能力不足。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和控制力弱化,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意识淡薄,村规民约需修订完善,法治宣传教育需加强。 

  三、对推进陵川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建议

  (一)把握大势,谋定而后动,以建立健全规划体系为引领,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既要有责任感、紧迫感,也不可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做好“三农”的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推进,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关键起点,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健康实施。 

  一是统筹完善陵川县总体规划。立足县域实际,结合中央政策方针,对标先进发展典型,对陵川县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规划要突出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细化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与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相互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好总纲作用。 

  二是因地制宜修订乡镇村规划。实现乡村振兴不能脱离城镇化的大背景,不可能让陵川县现有村庄都振兴,要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优化乡村布局,遵循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方便群众的原则,分类有序推进200 人以下行政村全部撤并;依据两委班子建设、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社会治安等情况,将村庄分为示范村、重点村和一般村,因地制宜编制陵川县各乡(镇)、重点村、示范村的总体规划,发挥示范村引领作用,努力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以点带面、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乡(镇)村规划的编制要研究提炼陵川县农村发展元素和风格,以“一乡一韵、一村一景”为思路,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是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破除一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糊涂认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规划一经制定,县政府要按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其它建设项目的投入,有效遏制因决策随意而导致的系统性浪费,相关部门领导要提前进入角色,及早谋划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要求,根据各自工作职责,把有关任务指标落实到部门和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之中,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抓住关键,聚神而发力,以落实“二十字方针”为统领,采取超常措施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其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不厚此薄彼。通过战略实施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和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让陵川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突出产业兴旺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陵川县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重新发现“土地”,重新“塑造”土地。一是产业要特色化。围绕陵川县“五大特色产业”,按照“东部中药材、食用菌,中西部杂粮、蔬菜,适宜村规模养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强调优陵川县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杂粮、蔬菜、果桑等特色种植业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实施规模扩张、加工增值、品种多元、质量提升四大工程,打响叫亮连翘、潞党参、黄苓、蝉蜕、火麻仁“陵五味”品牌,成为全省中药材产业知名县;依托正嘉、瑞普、亿利等养殖龙头,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快省级中蜂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区域内中华蜜蜂遗传资源,构建起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产业要绿色化。产业的发展要坚守绿色红线,生态底线,要加快陵川县绿色林产品开发,实施干鲜果提质增效和林下经济种植项目,促进林业生态产业富民。要构建起绿色质量体系,强化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打造“陵五味”中药材、“陵川小米”、“晋之翘”连翘茶、“棋源”蜂蜜、“舜尧”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培育,逐步推出绿色农产品。三是产业要新兴化。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强与互联网结合,与服务业结合。特别是要关注农村电商带来产业升级机遇,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在网上变成金山银山,用电商大数据倒推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创业,带动就地就业。四是产业要高效化。以实施省级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和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打造一批有机谷子封闭示范区,绿色蔬菜(食用菌)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具有陵川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探索“有机旱作技术+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使陵川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全省发展典范。五是产业发展要融合化。要延长产业链,其中关键是要增强增收链,打造效益链,重做环境链。就陵川县来说,就是要抓好已有加工龙头达产达效,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要大力发展功能农业(食用菌),推动落实《山西省功能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 年)》,加快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要围绕全域旅游,借势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以打造“太行板块”为引领,加快推进农、林、文、旅、康“五位一体”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等复合型乡村旅游和民宿旅游示范村,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把握生态宜居关键。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要坚持以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引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治理修复,建设农民群众幸福家园。一是强“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把山水林田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的保护建设,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水源地改造和河道治理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重大危害外来生物入侵调查,对撤并后的行政村退宅还田还林或采取整体租赁、入股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等,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二是变“环境”。首先是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要推进配方施肥替代农民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的“三替代”施肥措施,推广新型植保机具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完善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及收集点管理运行。全面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其次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要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吸收城市建设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仪器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公共服务设施该有的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接近。三是留“乡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村庄历史挖掘,特色村标建设,古村名木保护和农村特色风貌管控,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避免粗暴的城镇化改造,让农村像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第三,强化乡风文明保障。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守住乡村传统文化之“根基”,留住乡村青山绿水之“魂魄”,涵养幸福新村之“神韵”,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创文明乡风”,用“文明乡风塑人”。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小康”。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要求,以农村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陵川县地域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大力发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免费送戏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乡村文化阵地。鼓励民间文化能人领办或群众自办文化队伍,传承发展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地方曲艺,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推进具有陵川县本土特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二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发挥教化作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农耕文化的合理利用。加强对陵川县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的挖掘宣传,着力打造“宋金元古建之乡”、“世界围棋起源地”、郝经和武氏三状元等文化名人品牌,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深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传统古村落、古庙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开展宣传教育。要充分运用传统家规、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育资源,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三是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风尚。进一步深化文明乡村创建活动,突出抓好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文化能人等作用,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要引导村民自觉抵制赌博酗酒、好吃懒做、缠访闹访等不良现象。尤其是对农村婚丧嫁娶中的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要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进行引导和规范,避免“儿女结婚父母致贫”。要组织开展陵川好人、道德模范、当代乡贤、孝亲家庭、扶贫济困、文明家庭评选及宣传活动,建立陵川好人榜、善行义举榜、时代乡贤榜、敬老孝亲榜、文明家庭榜、道德“红黑榜”,用群众身边的典型引领乡风导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 

  第四,夯实治理有效基础。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健全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荡涤文明乡风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为发展凝聚合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不断弥合治理断裂地带,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领导放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首位,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要通过建立健全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拔村干部和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等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党建强村行动,让支部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推进德治建设,预防和减少乡村矛盾。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好人新风树起来,村规民约立起来,村风村训传承下来,逐步建立起一个以评立德、以文养德、以规促德的德治建设体系,把社会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创乡村治理工作新局面。三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乡村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乡村治理体系,根本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法治保障,严格遵循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农村“两委”班子,要通过规范设立阳光党务村务公开窗等方式,对办事流程、事务办理、财务数据等进行阳光公开,让每一个村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张贴、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等方式,接收村民监督,改善干群关系。同时,要推进“法律进乡村”工作,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有效覆盖,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建立起农村依法依规办事的良好社会环境。四是加强乡村自治,提升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要不断深化和拓展“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在各项村级公益事业管理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支村两委过去的“代民作主”为“由民作主”,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抓好生活富裕根本。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一是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效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生活富裕,摆脱贫困是前提。陵川县脱贫攻坚虽然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仍需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夯实脱贫摘帽的基础上,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扶贫与扶智扶德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持续抓好“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攻克剩余 7 个村954 户 1972 人的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完成陵川县整体脱贫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带动作用,抓好 15 个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提升扶贫产业支撑度,带动 5000 个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不断完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瞄准全面小康目标,突出解决好贫困村饮水、行路、上学、就医等薄弱环节,让陵川县 2 万多名贫困人口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不落下,共同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强素质,以农村“双创”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供机制和农村人口就业援助机制,推广“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快建设人人持证的技能社会,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创新促进行动,鼓励举办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打响“棋源叉车工”、“陵川焊工”、“古陵淘宝客”和家政服务四大劳务输出品牌,巩固并拓宽定点劳务输出机构,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三是重保障,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化民生保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巩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所条件,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切实加快健康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强化责任,聚力而合一,以服务目标任务落实为指向,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党全社会的事,大家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落实为指向,健全领导体制,压实工作责任,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持定力和韧性,持之以恒抓好各项举措落实,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抓关键少数、形成三级书记抓落实格局。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县已建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领导组,乡镇也要建立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领导组。县、乡两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领导组要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各种重大问题。乡村两级主要领导要明确工作职责,把精力集中到乡村振兴上来,落实到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实施路径探索等各个方面,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强要素支撑、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大政策引领,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上山下乡”,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撑。一是整合项目。积极整合财政项目,制定项目发展规划。以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财政涉农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要整合财政资金。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要创新农村金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要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重点将村集体预期可带来收益的资源性资产充分利用转变为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组织成员入股经营主体。将财政投入到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类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通过“村社共建、村企共建”等方式,盘活集体土地和资产,有效增加集体收入,为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三是整合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生产力”,为此,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职业中学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要健全人才流向乡村机制。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吸引能工巧匠下乡,打工青年返乡,农村大学生、工商界人士回乡创业,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 

  聚各方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要统筹各方力量,促进乡村振兴。一是用好无形之手。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事情依靠市场来做。比如:“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再延长 30年”为土地经营权入股提供了保证,要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依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二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新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建成有个人参与、家庭参与、企业单位参与、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能力范围内作出重要贡献,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比如,可依托供销联社或其他组织成立新的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农业成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在村党支部引导下成立乡贤协会,建立乡贤名录、乡贤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在外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反哺家乡,推动乡贤参与产业发展,组织培训就业,资助公益事业,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现,把乡村建设成幸福美丽新家园。 

  (作者系陵川县政协副主席)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