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兴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通达的交通既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更是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前提保证。近几年,陵川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内外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全县高质量转型发展对交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结合分管交通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调查,就今后如何加快全县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谈些思路和看法。
一、陵川县道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北靠壶关、长治,西连高平、泽州,东南与河南辉县、修武接壤,区位优势明显,是山西省的东南门户,有中原“后花园”之称。随着太焦高铁的开建、高新高速和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陵川作为山西东南“门户”的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近几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陵川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交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建设快速路、提升主干道、畅通循环路、打通断头路、完善乡村路”的原则,全县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为主联络线,旅游循环公路为畅通线,农村公路为全覆盖线的四通八达公路交通网络。二是通达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陵川县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和村通公路完善提质工程,农村道路等级不断提高,通行条件不断改善,通达能力持续增强。全县12个乡镇全部通了柏油路,371个行政村除古郊乡的抱犊村不具备条件外,全部通了水泥路。三是管养水平逐步提升。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养体制,组建了专职的管养队伍,做到了“六个到位”,即:管养责任落实到位,机构人员配备到位,制度制订执行到位,资金筹措管理到位,监督检查考核到位,评比激励奖惩到位。所有农村公路实现了养护“全覆盖”,养护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全县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群众出行的基本需求,但从总体上看,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公路等级偏低。现有的省道110公里中,仅县城过境路段9公里属于一级公路,比例不到10%;县道256公里中,四级和等外路占60%,低等级路较多;全县乡村公路1227公里,90%以上是按照农村公路准四级标准建设的,路面宽度在3-3.5米之间,全部为单行车道,会车困难,通行能力有限。受资金和自然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完善,急弯、陡坡、连续下坡等特殊路段,交通安全设施覆盖不到位。
(二)道路循环不畅。路网结构不够完善,省道、县道干线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尤其是东部山区是全县的重点旅游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但因道路循环不畅,各景区之间需要来回往返才能到达,很大程度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003—2004年建设的村通水泥路,由于当时补助资金有限,村级配套资金不足,建设的水泥路质量不高,加上超限超载等原因,目前公路损坏严重,通行不畅,需要进行提质改造。
(三)要素制约较多。目前,资金、土地、环评等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城乡道路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近年启动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政策虽好但建设标准较高,上级投资补助偏低,地方配套比例过大。据调查摸底,全县需要改造建设的农村公路达450余公里,总投资需6.1亿元。按照现有建设和补助标准,陵川县需筹资近3.6亿元,财政困难,资金拨付不及时,筹资手段不多,融资渠道不宽,影响了工程的推进;土地指标供应趋紧,也是延缓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加之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不仅使工程建设材料价格上涨,建设增加成本,而且在一些特定区域严重制约了重点工程的建设,如“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古郊至夺火段,因需穿越省级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规划无法通过环评,项目不能向前推进。所有这些,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须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维加以破解。
(四)管理体制不顺。全省的交通体制国省道直接由公路分局管理,农村道路由地方交通管理,但目前交通局人员是地方政府管理,经费没有列入地方政府预算。交通运输部门除了局领导,大多数人员都是自收自支事业人员,事业人员的工资发放没有稳定的来源。同时还存在人员结构老化问题,已经连续多年未新招聘技术人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三、思路和对策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响应省委、省政府打造太行旅游板块的号召,以“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畅通县域内部交通大循环,通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干线为主联络线、旅游循环公路为畅通线、农村公路为全覆盖线的四通八达公路交通网络,推动陵川全域旅游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引领。制定交通规划要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与县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用地规划、旅游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陵川县交通建设今后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打通对外大通道。通过协调推进东西方向“高陵高速”的连通,谋划建设南北方向“长治至云台山”高速公路,构建起“十”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过对晋陵线、长陵线、坪曲线、陵修线和陵马线实施提升改造,进一步加强陵川县同中原经济区的联系,融入中原经济圈,进一步优化全县的交通路网结构,畅通对外出口,改善交通环境,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构建内部大循环。全力推进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项目建设,形成北起六泉浙水,途径古郊、马圪当、夺火、礼义,形成环县城东、南、西的大U型环线”。全县各旅游景区之间将实现有效的连接,旅游规模效益将得到充分发挥,整个公路网将形成有效的循环,路网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境内道路将实现“内畅”目标。三是实现城乡大连网。农村公路是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路网中的“毛细血管”,与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通过“四好农村路”的不断推进,提升改造农村公路,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疏通和扩大农产品交流渠道,加快人员、物质等交流,对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繁荣区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统筹实施,加快建设步伐。交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陵川县财力又非常有限,建设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陵川县公路建设的主要因素。一是要抢抓机遇,借力攻坚克难。紧紧抓住省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康养旅游和打造太行板块的战略机遇,借助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东风,全力推进陵川县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将重点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专门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统筹安排、决策各项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项目、资金、人员、责任、时限”五到位。三是要强化督查考核,加大推进力度。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强化督促检查,认真抓好工程招投标、工程分包、材料采购、资金划拨、设计变更等环节的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做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三)多措并举,破解瓶颈制约。一是要全力争取上级支持。借助国家和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补助范围;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县级交投公司,发挥国有资产的引领撬动作用,提升融资能力。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探索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道路交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融资改革,用市场的办法把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调动起来,实施公路“建养一体化”的运作方式,提高资金保障力度;三是要积极破解土地、环评制约。按照“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通过“空间位移”、“增减挂钩”等措施,争取省市支持,破解制约发展的土地难题;按照最大限度减少对保护区影响的原则,积极协调省市相关部门,解决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古郊至夺火段通过省级红豆杉自然保护区问题。
(四)建管并重,提升管养水平。陵川县公路管理现在的模式是:高速公路由省高管局管理,国省道由省公路局(各市为公路局,县为公路段)直接管理,农村公路(县、乡、村道)由县交通局管理。乡村公路管理存在养护意识淡薄、路政管理欠缺、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克服多年来“重建轻养”的思想,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加大对公路的管养力度,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对县道重点养护的同时,加强对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建立合理的养护管理制度,强化路政管理工作,把村道和街巷道纳入管护范围,完善农村公路保护设施,努力防止、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及其他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设施等行为。健全工作保障体系,构建养护工作长效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五)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针对陵川县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改革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管理体制不顺和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通过招聘考试、高薪聘请等多种方式吸纳新人才,通过“走出去”参观、“引进来”授课等方式,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解决当前交通人才紧缺瓶颈,为陵川县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技术保障。
(作者系陵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