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论坛



下好“产业振兴”先手棋 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2018-07-11 10:34:00    来源:《晋城工作》  

原 健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重中之重。“20字”的总要求为我们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如何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好落到位?我的体会是,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战略,更不能用老办法承接新战略。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下好“产业振兴”这个先手棋。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兴,才能农民富、人才旺,百业兴。本文以高平市的四条农业全产业链为例,全面分析一下高平的农业,重点是生猪产业。

  一、切开一个面——产业

  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新格局,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路子。2017年,高平农业上拿回最有含金量的两块“牌子”。一块是“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高平是全省两家之一。另一块是“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两个示范县说的是“高平农业有基础”,讲的是“高平要先行先试”,方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高平市人均耕地1.3亩低于全省、全国,注定不能比规模,只能比“特色”,比“品质”,比“质量”。

  面对“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的问题,在高平也需要尽快“破题”,尽快走上“高质量”之路。我们从产业入手,深入分析,精准定位,进行破题。调研中发现,高平在“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条全产业链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样也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融合”不够,没有形成一二三产业的真正融合,没有相互的支撑。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没有有组织的市场交易平台,没有市场话语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有机、绿色、旱作、高质量、高端市场之路,在阶段性供大于求中找到“供不应求”的发展空间。不解决这三个问题,黄梨“走不远”,蔬菜“长不大”,丝绸“链不全”,生猪“做不好”。

  1. 黄梨。有特色,药食同源;有历史,1500年;有文化,“梨园”与梆子。但1.5万亩的面积,还停留在“一村一品”的初始状态。黄梨要种好,得靠技术;黄梨要富民,得靠规模;黄梨要赚钱,得靠加工;黄梨要走远,得靠品牌。

  为了解决黄梨产业的问题,高平市部分民营企业家筹资6000万元,成立专门的黄梨果业公司,计划规模达到12万亩。用管理企业的办法,从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入手种植、研发、加工,并与文化旅游融合打造一座高质量发展的“黄梨谷”,解决黄梨“走不远”的问题。

  2. 蔬菜。有基础,2013年最高峰时2.1万亩,产量2亿公斤,占到晋城市的60%以上。但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水平低,没有品牌,没有市场话语权。富硒土壤上种的菜等同于普通菜,没有形成特色。

  解决蔬菜产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组织化程度高的交易平台,引导组织菜农利用富硒土壤优势,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走有机、绿色、高端发展之路,形成高平高端蔬菜品牌,打造以金田农业、天润农业为龙头的蔬菜企业,解决蔬菜“长不大”的问题。

  3. 丝绸。有品质,吉利尔璐绸集团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家的“高档丝绸厂家”。但在高平没有缫丝,没有种桑养蚕基地。目前,丝绸价格达到最高峰(蚕丝60万/吨),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解决丝绸产业的问题,要依托吉利尔潞绸集团,投资建设缫丝厂,带动蚕桑基地发展,带动阳城县、沁水县的蚕桑发展,做好丝绸生产与丝文化的融合,解决丝绸“链不全”的问题。

  4. 生猪。目前真正算得上“一县一业”的产业,有屠宰厂、有猪血加工厂、有饲料生产厂,但产业链还不完整,不粗不长。

  二、聚焦一个点——生猪产业

  (一)怎样看待高平的生猪产业。说到生猪产业,需要掌握六个数字和一个形势判断。

  1.六个数字:第一个数字,50%。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的一半,年出栏6.9亿头;第二个数字,1%。山西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1%,年出栏700万头;第三个数字,42%。2016年度晋城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的将近一半,年出栏308万头;第四个数字,50%。高平生猪出栏量占晋城的一半,年出栏量150万头;第五个数字,10%。国内养殖巨头的总出栏量只占10%,剩下的是散养户,小规模猪场;第六个数字,5.3元/斤。这是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

  2.一个形势判断:一是环保压力加大,“南猪北养”。比如,浙江拿出了200亿,关闭了80%的养猪场。并制定政策鼓励“浙猪外养”,每运回省里一万头生猪奖200万元。二是散户退出,大集团扩张,养猪面临重大转型。对高平来讲,养猪控制规模应该在200万头。高平2016年实际出栏150万头,2017年略有下降。目前,有万头猪场19家,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437家。

  (二)怎样发展高平的生猪产业。高平怎样抓住“南猪北养”的契机,怎样由“散”变“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样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重点要做好五道题。

  第一道题:谁来养?打造生猪产业的“航母”——凯永养殖。怎样打造?一是有技术优势。目前,市委市政府智库中聘请了国家首席育种专家、国家首席疫控专家,作为产业发展的“顾问”,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有资金支持,也就是要解决“钱从哪来”。目前,高平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凯永养殖与深圳微众投行合作,议定8-10年投资15亿,并帮助企业上市。有了钱,有了技术,就有了保障。这样才能让凯永这个生猪的“龙头”真正舞起来,才能让这艘“航母”真正起航,带动全市437家规模养猪场发展。

  第二道题,猪怎么养?实现自繁自养。据专家介绍,正常情况下养猪最挣钱的是一元母猪,5000元/头,利润达到55%;二元母猪,2000元/头,利润达到25%;三元母猪,300元/头,利润达到17%;饲料的利润在10%。河南牧原的猪养的好,关键在于“自繁自养”。要想养好猪,种猪、饲料最关键。将来凯永的主要功能就是“育种”,就是要从一家企业的“自繁自养”,放大到高平区域的“自繁自养”。这样讲的信心来自于将投资17个亿,建设五个重大项目。一是投资3亿元,建立规模2400头(原种母猪)的国家核心扩繁育种场,2018年将建成,填补了山西的空白。二是投资6500万元,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规模600头)的国家核心种公猪站,2018年试运营。三是投资1.8亿元,建设1万头国家智能数字二元育种场(马村古寨),可以培育25万头商品猪。可以智能化控制体温、疫情、投食,最终达到控成本。四是投资5.6亿元,2017年开工建设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40万头商品猪基地。五是投资6亿元,新建3万头二元育种场,2018年动工,2021年将建成。

  第三道题,拿什么养?解决饲料生产问题。高平的养猪有传统,一个生态气候适宜,一个是有优质玉米。一头商品猪育肥过程中,需275kg饲料,其中玉米占65%,约179kg。按此计算,200万头猪,需要56万吨饲料、35.8万吨玉米。高平现有37万亩22万吨的玉米,还需外调13.8万吨玉米。按2017年实际出栏量计算需要40万吨饲料,但是去年75%的饲料靠从外地购入。高平有4个年产30万吨的饲料加工企业,年总产能120万吨。为什么去年仅仅生产了10.4万吨,主要是由于企业核心技术不过关。成本高、品牌小,养猪户不认可。所以,整合饲料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道题,粪污怎么办?实现变废为宝。如何解决生猪产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变废为宝。一是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肥;二是可以沼气发电,沼渣、沼液可以当作肥料。高平是全国84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首批县中的山西省唯一县,中央项目资金3000万元。高平市200万头生猪产生的300万吨粪便,完全可以通过有机肥、沼气等消化掉。在病死猪处理方面,按照200万头、死亡率4%计算,每年死亡8万头,约1400吨。高平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处理能力每年在2000吨,可以满足处理。

  第五道题,路往哪走?实现由量到质的转移。食品安全是首位。目前,高平的生猪价格是5.3元/斤,供港猪价格要高两倍左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让凯永先行先试,引导养猪户按照“供港活猪”的标准,推动高平养猪业尽快由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只有我们的玉米好,饲料才会好,猪才能养好,才能有差异性,才能体现高平的优势。最终,走出一条“好玉米、好饲料、好种猪、养好猪”的新路。


 (作者系中共高平市委副书记)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全力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兰花转型升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