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晋城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5-18 10:49:00    来源:《晋城工作》  

秦玉柱 王 楠 郭 娜

  循环农业又称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0132015年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我市积极推进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农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轨道,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一)秸秆综合利用

  我市农作物年种植面积16多万公顷,主要是玉米和小麦,2019年种植面积分别为8.6万公顷和4.1万公顷,其余为杂粮、经济作物等,面积小而散。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估算约13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将近100万吨,小麦约20万吨,其它作物约10余万吨。估算可利用量在100万吨以上,目前的主要利用途径是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其中,2018年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面积达到70%,另外在饲料化、燃料化等其它利用途径方面也积极寻求机械化的及时跟进,取得一定成效。

  1.把秸秆直接还田作为主推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应用

  在夏季,重点推广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大豆、玉米机械直播技术。在秋季,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或人工收获+桔秆破碎还田+机械耕整地(旋耕、翻耕、深松)作业模式。

  为了扩大作业面积,我市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是强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还田的好处,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变传统耕作模式,使秸秆还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二是示范培训。在“三夏”、“三秋”期间,市县农机部门都要组织召开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机械化现场演示培训会,引进展示秸秆处理新机具、演示新技术,组织农机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机械化秸秆处理作业顺利开展。三是政策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购机补贴方面,对玉米收割机、秸秆处理机具敞开补贴,应补尽补,部分县还累加补贴(如阳城县累补到50%);在项目建设方面,选择规模经营大户或集中连片区域以秸秆还田为核心内容开展农机化综合示范;在作业补贴方面,近年来多数县区财政专门拿出资金对小麦秸秆还田复播作业和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实行补贴,2018年,我市投入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补贴资金近2000万元。四是智能监管。目前全市六县(市、区)已为大中型农业机械安装监控终端达1346台,高平、阳城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用智能化手段对秸秆还田等作业补贴项目实施监管,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监管效率,避免了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贴情况的发生。

  2.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机械化秸秆离田利用技术

  相对于秸秆还田来说,离田利用技术含量高,系统性强,难度更大,但吸纳量大,附加值高。为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有关秸秆离田和加工转化综合利用的发展要求,我市农机部门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先进适用机械化秸秆离田技术及装备的引进试验和项目示范工作。

  一是在阳城、高平等县市开展了秸秆收集离田机械作业的试验示范,引进示范了小麦收获秸秆打捆一体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秸秆收获收集装备,经固化成型的作物秸秆易存放、易搬运,主要用于畜牧养殖、生物质能源或工业用原材料等,探索解决农作物秸秆离田难、耗工大、运输效率低的问题,效果良好。二是在沁水、泽州、高平等县市国绕畜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秸秆饲料化收集加工利用技术试验示范,引进配套了玉米茎穗兼收青贮机、压捆机、包膜机、揉丝机等系列秸秆加工利用装备,通过与秸秆收获收集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了秸秆机械化收获/收集/捡拾打捆——秸秆青贮/黄贮/揉丝/制粒——喂食畜禽——粪便还田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饲料利用模式,效果良好。三是围绕节能环保,在陵川县和阳城县建立了秸秆压块制粒燃料化利用加工示范点,试验了秸秆机械化收获/收集/捡拾打捆→秸秆压块成型燃料的秸秆碳加工利用模式,2018年还引进了地头式秸秆压块制粒机进行试验示范,以解决秸秆运输难的问题。此外,阳城县针对部分土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乡镇秸秆不宜直接还田的实际,从山东引进秸秆堆沤肥技术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试验示范,制肥效果良好,为秸秆肥料化利用拓宽了渠道。但由于环节多、成本高,大面积推广尚有困难。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

  牛羊养殖是推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的基本对象,按照存栏量每年每头牛5000kg、每只羊500kg的秸秆饲料化测算,全市每年可秸秆饲料化21万吨左右,占到全市农作物秸秆年产量140万吨的15%。据调查,当前我市秸秆饲料化21万吨的利用方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青贮玉米1万吨、黄贮秸秆1.5万吨、机械粉碎或放牧利用18.5万吨。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畜牧业发展养牛为耕作、养羊为积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迅速转变,表现在农村牛羊养殖数量急剧下降带来秸秆饲用量锐减,农业粮食增产却带来农作物秸秆的大量增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的反向逆转非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我市一方面通过召开各县(市、区)分管局长、饲草站长会议,进行工作安排,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验收标准;另一方面,对各地现有规模牛羊养殖场(合作社)、重点养殖户全面摸底,调查其现有牛羊养殖量、贮草池数量和立方量,掌握其今年种植青贮玉米面积数量、收储秸秆黄贮数量,拟完成青贮玉米、黄贮秸秆吨数;第三方面,对各地规模养殖场现有的配套饲草打捆机械、拟完成揉搓秸秆打捆饲草吨数,进行全面摸底;最后,在市政府出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后,拟定全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实施方案。

  (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截至2019年三季度,我市规模养殖场共计1045家,已经完成粪污处理和资源化的995家,设施配套率95.2%(实施粪污处理的995家企业中,粪污处理模式主要采取堆肥发酵、三级沉淀、沼气发酵、微生物厌氧发酵以及生产有机肥等模式为主,其中,使用堆肥发酵、三级沉淀方式的935家,占比93.9%;使用沼气发酵方式的50家,占比5.0%;使用微生物厌氧发酵方式的1家,占比0.1%;使用生产有机肥方式的9家,占比1.0%);散养户共计13108家,已经完成粪污处理和资源化的3686家,完成率28.2%。我市畜禽粪污产生总量为312万吨,处理量为270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6.5%

  1. 项目资金全覆盖,畜禽粪污治理水平和设施配套率全面提升

  相继出台《促进畜牧业进一步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资金补贴办法》《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补贴办法》,对全市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设施设备给予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截至2019年,市本级资金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资金总额达到3273.2万元,扶持规模养殖场644个,扶持畜禽粪污第三方处理中心5个。

  2. 消纳协议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种养结合契合度全面提升

  为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种养结合工作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我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该《记录表》覆盖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详细记录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土地消纳协议和粪污消纳情况。该《记录表》不仅以协议的形式将养殖户和种植户进行有机结合,而且以粪污为纽带将种植户和养殖户进行了利益捆绑,进一步提升了种养契合度。同时,也为区域畜牧业发展规划、落实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以及畜禽粪污利用等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

  3. 粪污处理中心全覆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和科技含量全面提升

  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是专业从事畜禽粪污处理的第三方机构,主要目的是将畜禽粪污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形成商品有机肥。目前,我市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1个,其中:投入使用9个,在建2个,分布在全市6县(市、区)11个乡镇,实现了县级处理中心全覆盖,处理范围涵盖周边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对提升当地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科技水平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努力,泽州县和高平市荣获“2017年度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国家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沁水县获得2018年度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高平市神农永兴食品有限公司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设备先进,得到农业部肯定,被授予2018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

  二、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

  (一)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循环发展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2007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十个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之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20072009年,我市连续三年将以沼气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列为了我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和“农字一号”工程。2008年开始,我市及时出台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我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2013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力度,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细化了《我市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和《我市2013年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实施方案》,并把3万户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列为我市为民办实事工程。2016年,编制完成了2014-202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循环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畜牧、食用菌、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七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我市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目前有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51个,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市的龙头企业群体。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基础

  我市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富有的水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加上丰富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源,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1. 气候资源。我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3个小时。春季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自然灾害天气偶有发生。无霜期18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26674毫米之间。

  2. 水资源。根据我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我市水资源总量为10.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8.0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57亿立方米,重复水资源量为6.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47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但与华北地区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属相对富水区。

  3. 生物资源。我市现有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8%。其中面积在20127公顷以上的连片天然牧草地有10.73万公顷,是山西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我市沁水县境内。我市是中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80%,是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之乡。我市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的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拥有猕猴、大鲵等国家稀有动物和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野生菌类植物。

  三、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挑战

  1. 地少缺水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刚性约束

  我市农业生产的土地条件相对较差,地块小而零散,限制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人均耕地893平方米,人均水田仅200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90%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67%以上的耕地为中低田。我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26674毫米之间,可利用水资源为8.2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不到全国人均的1/4,属于资源性缺水区。同时,农业水利化实现程度偏低,水资源利用率只有13%左右。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足,给农业发展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2.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

  耕地“重用轻养”或只用不养、掠夺性经营等现象普遍,加重了耕地质量退化;农业用水严重短缺,然而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低。近年来,我市化肥施用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化肥施用量远远超过15公斤的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同时氮肥严重超量,不仅影响产品的品质,还对耕地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了破坏。农药的有效利用也不高,只有35%左右。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地膜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3. 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完善提升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技术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偏短、高值化利用途径不多,标准化水平不高等共性问题,在种植节水、化肥农药减施、秸秆收储运、秸秆“五料化”利用、畜禽粪便肥料化与能源化、地膜回收利用等“一控、两减、三基本”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技术上要加大集成示范力度,打通循环农业链条的关键节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存在人员不稳定、手段缺乏、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先进的循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亟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 秸秆综合利用方面

  一是秸秆缺少有效的高附加值利用途径,秸秆直接还田成为最大的消纳去向;二是秸秆还田配套技术、装备尚不完善。秸秆还田成本高,缺乏适合丘陵、山地的秸秆还田机具,栽培配套措施亟待提升与普及提高;三是秸秆收储运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秸秆利用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秸秆利用的龙头性、骨感型企业缺乏。优惠政策不完备,利益纽带不紧密。已有秸秆气化站、沼气站等运行费用高,甚至缺乏运作资金,相关产品奖补政策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秸秆中和利用的发展。

  2.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面

  畜牧业发展在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畜禽粪便污处理利用率不高,部分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畜禽粪污还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还田不当导致土壤养分过剩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累积;部分农村地区人畜混居现象仍较普遍,畜禽粪污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极易孳生蚊蝇,影响村庄环境状况。

  3. 农业清洁生产方面

  一是农田化肥料投入量平均约为40千克/亩,是发达国家的2.7倍,肥料利用率不高,测土配方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7%。二是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占播种面积20%,农药利用率较低。三是水资源短缺与较高的农业用水量矛盾突出。四是缺乏地膜回收与再加工利用企业或合作组织,存在农田“白色污染”风险。五是农业清洁生产缺乏经济激励机制。农业清洁生产建设、改造工程资金来源匮乏。优惠不明显,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推行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亟需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四、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循环增值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秸秆食用菌基料等资源化、商品化利用模式,在秸秆收储用地、秸秆初加工用电、秸秆运输、企业税收、信贷和资金补贴等方面探索制定扶持政策,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二)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应用畜禽清洁养殖技术,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农业模式,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养殖专业户和散养密集区域为重点单元,建设以畜禽粪便高温堆肥为核心的高效有机肥生产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及减量化

  通过推广普及节水、节肥、节药、地膜有效回收处理等新型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农业污染的有效治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标准规范,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健全化肥、农药登记备案制度,科学合理施用。加大对违禁生产、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的处罚力度,营造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氛围。对实行或有效推动节水、减肥、减药等农业清洁生产的合作社、企业,制定相关奖励政策。二是根据我市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使用厚度大于0.01mm的地膜。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如对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和收购站(点),视回收数量、回收效果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对开展废旧农膜“以旧换新”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对购置废旧回收机械的组织和个人,在国家农机综合补贴的基础上给予不超过总价款的60%补助;对农膜使用量大的村配备农田保洁员,每人每年可发放补助3000元;对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推广使用效果,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等。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美丽乡村

  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建一批符合晋城特色的低碳乡村试点,打造成产业发展、村庄宜居、环境清洁、文明和谐、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生产高效化、废弃物资源化、设施完善化、环境清洁化、能源低碳化、参与全员化。

  (五)创建低碳循环农业园区

  推进种植、养殖、清洁能源、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休闲观光等产业循环链接,形成无废高效的循环经济体,创建一批低碳循环农业园区。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园区建设;二是开展绿色信贷、环保责任保险等政策,健全优惠政策体系;三是农业低碳循环农业园区企业(园区)要实现产品低碳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管理科学化,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业附加值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晋城调查队)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把握规律 讲究方法 狠抓落实 确保市委决策部署落细落小落地
坚持把狠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