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石刚
晋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煤独大的资源型、超重型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污染源的种类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元、复杂,对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聚焦工业和社会两大领域,坚持“人防”“技防”紧密结合,立破并举,标本兼治,一方面强化日常管控,另一方面阶梯推进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的污染治理路子。
一、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晋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短板,污染防治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环境质量改善压力日益加大,主要表现为“小”“大”“难”三个字。
(一)环境容量空间“小”。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最南端,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煤层气基地和煤化工基地,主导产业以能源、重化工为主,既是资源消耗大户,也是污染物排放大户,这些企业大多布局在市区周边半径20公里范围内,且绝大多数是燃煤行业。特别是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日趋饱和,污染防治形势日益严峻。
(二)环境改善压力“大”。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根据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市区PM2.5浓度2019年要下降到54μg/m3,2020年要下降到46μg/m3,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越来越大。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虽然近年来晋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丹、沁“两河”9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中拴驴泉、白水河2个断面仍然不能稳定达标。同时,列入《山西省水污染防治2018年行动计划》的7项重点工程中,泽州县高都镇、大阳镇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不完善,迟迟不能进水;石淙头人工湿地进度迟缓;金匠污水处理厂未按序时进度完成建设任务,水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三)社会污染管控“难”。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防治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环境改善压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仍然滞后,特别是在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方面,仍然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相关部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沟通协调不畅,未形成监管合力。2019年3月份以来,随着大批施工工地相继复工和开工,市区PM10浓度急剧升高,2、3月份连续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截至5月16日,市区PM10浓度为73μg/m3,全省排名倒数第3,“2+26”城市排名倒数第7,充分暴露出扬尘污染管控很不到位,必须出重拳、下狠手。
二、坚持立破并举是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必然要求
总体来看,当前晋城市的生态环保工作仍然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一是超重型的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污染治理的不系统与持续加大的环境质量改善压力不相适应;三是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与严峻的污染防治形势不相适应。所谓“立破并举”,就是要立足于“三个不相适应”,着力推动“三个改变”:
(一)加快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当前,晋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始终未改变,结构性污染突出,要实现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首在调结构,重在调结构,难在调结构,必须扭住工业转型不放松,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二)加快推动生态环境系统化、精细化治理。从污染治理模式来看,相关职能部门对污染的成因和规律仍然把握不准,运用科技手段溯源、治污的能力不足,仍然是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沿用过去的人海战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污染防治新形势,要应势而谋、主动求变,探索建立系统、科学、治本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化、精细化治理。
(三)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格局。目前,环保攻坚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各级各相关部门对打持久战的认识不到位、准备不充分,还没有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与推动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谋划,仍然存在前紧后松、虎头蛇尾、隔岸观火、被动应付的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部门仍然在戴着紧箍咒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为此,要坚持“正反相加”,既发挥正面带动作用,又曝光反面典型,让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和违法企业无处遁形,形成污染防治攻坚的强大声势,推动全市一盘棋,上下一股劲,各界一条心,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坚持标本兼治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途径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久久为功;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要坚持标本兼治,近期抓管控,建立工业和社会两个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长远调结构,阶梯推进转型升级,做到“技防”“人防”紧密结合,社会、工业两大污染源“一网覆盖”,市县联动一体化推进。
(一)“技防”“人防”结合,强化日常管控
所谓“治标”,就是以环境信息中心为数据支撑,服务社会和工业两个指挥平台和两支网格化队伍,形成网格化监管闭环,强化日常管控。
1.环境监管设备应装尽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用电监管设备、企业空气质量微站、工业扬尘治理设施、市区及乡镇空气质量微站等环境监管设备应装尽装。同时,充分运用走航车、激光雷达、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进行精准监测、精准溯源。
2.数据融合运用。环境信息中心整合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管、企业空气质量微站、工业扬尘治理、环卫车作业系统、机动车遥感监测和尾气监控、市区及乡镇空气质量微站、精准监测设备等数据,统一汇总、分析、研判,分别推送工业网格化、社会网格化两个指挥平台,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措施,组织两支网格化队伍跟踪巡查。
3.工业网格化。由市生态环境部门统一指挥,建立“市—县—乡(企)”三级网格。一级网格为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二级网格为县(市、区)环境监察大队,三级网格为乡镇(街道)环境监察中队及企业,各级主要负责人担任网格长。通过开展工业企业大排查、大整治,摸清工业企业污染“家底”,列出问题“清单”,划出责任“区域”,明确职责,规范执法,实现人事对照,权责一致,形成无缝对接、相互制约、全程监督的监管闭环。
4.社会网格化。以网格化环境监管指挥平台为基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网格化监管体系。一是严格网格员考核、奖惩,以奖为主重激励,根据网格员签到率、响应率、办结率、巡查次数、上报问题等情况,对34个重点乡镇的网格员进行月考核、年考核,奖励前100名,调动网格员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行业部门环保联络员机制,利用行业网格,对基层网格员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市环保委统筹各行业网格解决,打通区域网格和行业网格。三是建强用好市级网格化巡查队伍,对34个重点乡镇(办事处)开展常态化巡查;运用“蓝黄红”三色督办机制,倒逼市、县相关部门落实责任。
(二)三条线调结构,阶梯推进转型升级
所谓“治本”,就是立足长远,守好底线、拉高标准线、画好引导线,阶梯推进转型升级。
1.落实“一证式”管理,守好企业污染底线。按要求划转相关审批权限,坚持真服务、严监管,按证定产排污。一是解决核发不全、标准不一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要求,认真做好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全市80%以上固定源重点排污单位实现持证排污。二是解决批建不符(批大建小、批小建大、证产不符)的问题。针对企业“超能力生产”问题,迅速开展清理整顿,坚决实行定产排污。
2.抓好绿色评估,拉高绿色管理标准线。按照“一次评分、动态管理、全程公开”的原则,逐行业开展绿色评估。分行业、建队伍、定导则、打分数、列清单,实行差异化管控,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扶持一批,给优秀企业留出发展空间。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画好转型升级引导线。一是运用绿色评估结果,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市区及周边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和退城入园。二是加快推进化工企业提标升级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将钢铁(冶铸)和铸造行业统一标准,分类管理。三是加快推进巴公化工工业园区造气岛建设,实现园区内化工企业集中造气,逐步淘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四是充分利用阳电余热,彻底淘汰市热力公司、恒光热电、恒光五期热源厂以及晋煤集团的集中供热燃煤锅炉(21台1180蒸吨)。
总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对于生态环境部门来讲,就是要主动对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对标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渴求,立破并举,标本兼治,大战役,小战斗,一个一个打;大环节,小细节,一个一个抓,积小胜为大胜,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作者系高平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