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思践悟



借鉴香港城市发展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晋城

赴港澳学习培训心得


2019-06-19 09:29:00    来源:《晋城工作》  

赵晋阳
  2019年4月,我参加了市委组织的赴港澳第三期“综合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大,通过实地考察港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经验做法,对我市城市建设产生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一、香港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香港因港而兴,港口贸易和转运贸易,为香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并由此衍生出金融业、贸易业、高端服务业、旅游业等优势主导产业。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伦敦);也是全球第二大国际航运中心(仅次于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地(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虽然近年来香港经济总量接连被北上深迎头赶上,而且制造业已基本退出,但香港在全球金融、专业服务、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短时间内仍然难被超越。特别是香港把握住了国家继续全方位改革开放政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势头不减。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的定位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香港利用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新腹地、发展新资源,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高端服务业枢纽、创新创意、国际化通道、国际城市旅游枢纽等优势,既巩固支柱产业,也寻找新增长点,既服务国家所需,也继续乘搭国家发展快车,将经济带上更高台阶。伴随环球经济前景改善,香港金融业近年来处于繁荣状态,香港金融市场的新股融资额再次荣膺全球第一。更重要的在于香港是内地连通世界的主要桥头堡之一,也是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背靠祖国好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更加紧密,特区政府积极促进各相关方面的交流合作,以配合行业整体发展,特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可更好地配合珠港澳三地物流业发展,从而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繁荣,香港的地位依然突出,仍是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次学习培训,我们深刻感受到香港的生态环境之美。香港是座临海多山的城市,在我们住宿的宾馆对面就是一座山,整座山植被完好,郁郁葱葱,没有任何开发和修建。据资料显示,香港的宜居指数高居全国第一,多家机构和媒体也将香港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香港总人口740.98万人,在香港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4平米。可就是这个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4平方米的城市,竟被不同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其最重要理由是因为香港拥有大量的绿化面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其中湿地面积占4%。从某种程度来说,港人以“蜗居”的居住环境,换来了大片的绿化面积和清新空气。虽然香港人口稠密,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但香港几十处郊野公园保全了绿色植被,同时也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郊野公园对于香港的宜居评定来说,可谓是功不可没,也使香港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香港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香港境内山峦起伏,山岭和丘陵占土地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因土地奇缺,香港填海造地以便改造旧城,缓解过分拥挤的状态。因为地少人多,香港长期以来采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近十几年新建的住宅、厂房和办公楼多数在20层以上。许多建筑物都是多用途的综合性楼宇,形成高度集约式发展的空间结构形式。在这样人稠地窄的地方,城市管理就更为困难,比如交通、消防、城建等,就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香港城市整体运输研究规划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任何一块土地的城市建设发展容量都必须以交通容量为上限,在香港如果某地的所有交通方式加起来所能容纳的交通流量为每天10万人次,那周边的房产项目设计必须在10万人以内。比如,每年香港的道路挖掘工程就有6万项之多。但是,在如此高频率道路施工中,却能做到少扰民,少污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政府部门细致的监督管理。合约期间,路政署对承建商的监管工作展开多达七个方面的检查,如果承建商在合约工程中的表现不符合要求,这一情况将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并可能影响相关承建商日后承投政府工程合约的资格,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目光放在细节上,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来自于其城市管理体系中诸多要素的独特组合,这些管理要素张弛有度,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使单个要素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源源不断地迸发出使城市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整体合力。
  二、香港的经验对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城市的启示
  1.围绕长远战略,谋划城市的发展愿景。晋城是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长,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因此,必须以大格局谋划未来发展,正如市委书记张志川指出的“跳出晋城,放眼全国,在全国大坐标、中原城市群、全省范围三个维度下做好定位”。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三大战略目标正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我市的发展前景,创新发展思路,把我市的转型发展放在“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去思考。可以说,晋城最有利于扩大开放的条件是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我市要立足于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这一定位,乘风扬帆,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深挖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城市在各个方面的协作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开放合作,把晋城的能源优势、文旅优势、康养优势、教育优势、交通优势等充分发挥出来,奋力打造成山西新型城市。
  2.做大做强产业,不断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力”所在。我市要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五大产业,着力实施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深化能源革命,改造提升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电力、冶铸、陶瓷、丝麻纺织等,建设国家煤层气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光机电、煤机装备、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业;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业、金融业、大数据产业和全域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把富士康晋城园区作为产业转型的“一号工程”,全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推动富士康核心技术、核心产业向晋城布局。项目建设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太焦高铁项目建设和晋城民用机场项目建设,提升生产要素集聚力,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本土实用型人才。吸附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聚焦,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使我们的城市更有活力。
  3.做好“山水”文章,建设宜居美丽晋城。晋城山川壮美,气候宜人,在华北地区是相对“富水”区域,这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真正使山水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借鉴香港郊野公园做法,更好保护自然生态。要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宜居城市。要加大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力度,实施环城森林生态圈,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水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理血脉,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灵魂。我市城市建设要做足做活城市水系发展文章,完善城市水系布局,增加城市水域面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使水景观、水生态双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让城市水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山水真正成为我们城市的”灵魂”。
  4.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晋城建市三十多年,城市建设和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现代化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高楼林立的香港,消防设施的管理方面就做得很好。随着我市城市化的推进,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消防安全更为紧迫。高层建筑重在火灾的防患于未然,重在防火而不是救火,因此高层建筑本身的消防设施和防火能力需要更高的标准。因而,有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让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让消防安全意识和制度贯彻进每一个社会环节,切实提高高层建筑物业的消防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在城市管理的硬件还是软件,都要向精细化推进,要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公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继续提高供暖、供水、供气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和功能品质。要切实做到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使晋城这颗“太行明珠”更加璀璨。
  (作者系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在全市目标管理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交流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晋城实践”
赴贵州考察农村“三变”改革的情况报告
关于煤炭市场趋势的分析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