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产业发展



加快泽州县铸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9-06-13 09:03:00    来源:《晋城工作》  

  张雪梅
铸造产业是泽州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及国计民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重点是要加快推动泽州县铸造产业提档升级,提升全县铸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泽州县铸造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近年来,泽州县铸造产业面对国际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生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企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等重重困难,逆势而上,艰难前行,困境突围,规模不断扩张,技术不断进步,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有利态势。
  (一)集群效应显著。依托区位优势,泽州县铸造产业集中分布在南村、巴公、高都、大阳、金村、北义城、下村、大箕、周村、川底等10个乡镇。全县铸造及装备制造企业共有108家(其中:钢铁1家、铸件80家、铸管27家),全县规模以上铸造企业16家,基本形成了“南管北件”两大产业集群。以南村为中心集聚了天巨重工、科通衡器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鸿辉、晨晖、世纪、兴方等一大批铸管龙头企业;以巴公为中心集聚了清慧、兴达、金工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集群内企业从业人数近3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万人,占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的50%以上。
  (二)竞争优势形成。泽州县铸造企业,市政铸件45家,球墨管件20家,汽车配件8家,工程机械5家,艺术铸件1家,供水管7家,排水管20家。金秋、大通、春晨兴汇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铸造生铁生产企业”;清慧、兴达、金秋、大通、世纪、春晨等18家企业通过国家《铸造行业准入条件》;科裕达井盖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通、鑫环球、春晨兴汇等3家球墨铸管企业排名全国十强;金秋、畅通2家排水管企业排名全国十强。
  (三)经济支撑力强劲。泽州县钢铁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年产值可达125亿元;铸件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其中:高档机械配件30万吨,市政和工程配件40万吨),年产值达35亿元;球墨铸管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年产值达40亿元。全县冶铸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占据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四)市场网络广泛。泽州县铸造产品销售网络已辐射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南村铸管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已从单一生产的供应商发展为现在的全国管道配件市场,全县7家球墨铸铁管企业产量80万吨,约占全国的20%;20家排水管企业产量25万吨,约占全国的30%;45家市政类铸件企业产量25万吨,约占全国30%。
  (五)创新驱动显现。泽州县铸件正在由零件向零部件——部件组装——轨道交通和高端工程配件转变。如,以清慧制造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结构件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总投资21.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亿元;晋钢铸造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一期28亿元),前期工作已完成,建成后将实现年产铸管管件50万吨、市政铸件15万吨、大型铸钢10万吨、汽车精密铸件5000万件的生产能力。从生产工艺上看,2014年以来,全县铸造企业普遍采用自动生产流水线代替手工生产线。规模以上企业采用世界一流水平自动生产线,主要有美国亨特线、迪砂垂直造型线、水平造型线、垂直造型线、树脂砂造型线、水冷金属型离心造型线、V法铸造线、消失模铸造等领先的自动流水线,有力促进了“泽州铸造”向“泽州制造”转型,进而向“泽州创造”转变。
  (六)文化积淀深厚。泽州县自古就是煤铁的重要产地,铸造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全国最主要的产铁中心之一,秦朝时期,泽州冶炼已初具规模,汉唐时,已用铁铸钱造币,清朝至民国年间,古泽州铁货发展到鼎盛时期。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泽州县铸造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五小工业起步,经过四十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熟练的铸造技工和企业家队伍。悠久的铸造历史不仅根植成浓厚的地域文化,也成为不可复制的特色品牌。
  二、当前泽州县铸造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泽州县铸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优势逐步显现,但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质量水平整体偏低、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行业内无序竞争、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铸造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泽州县铸造从业人员多为家族成员,管理队伍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铸造产业发展。一是危机意识不强。目前铸造行业基本属于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低端产品仍有微薄利润,企业主普遍存在“小富则安”心理,创业激情不高。二是开放意识不强。一方面,泽州县民间资本较为雄厚,特别是许多煤老板在煤矿关闭整合政策的调控下,急欲转型转产,流动资金十分充裕。另一方面,由于家族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铸造业主怕失去市场主导地位,不愿倚大联强、强强合作;怕债权债务纠纷,不愿他人参股、入股,习惯于依靠自身积累慢步发展。三是企业管理不规范。相当一部分铸造企业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企业管理较为落后,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料管理较为凌乱,不规范,基本上处于家族式管理阶段。
  (二)集群发展的制约。目前,泽州县已形成以南村、巴公等乡镇为主体的多个铸造企业聚集区,但由于产业发展先于园区建设,产业集群中的个体分工、资源共享、生产要素配置等多个领域先天不足,尚未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优势。一是政策扶持方向不明朗。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过于笼统,激励面过宽,政策的着力点和重点不够突出,可操作性不强;行业内部未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铸造企业存在布局散乱、资源浪费、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铸造产业的转型发展。二是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和监管。集群发展规划欠缺,铸造园区规划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的现象,相同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园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不到位,缺乏模具造型、产业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检测等生产性配套企业,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铸造园区还处于建设阶段,园区管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三是产业链不长。上下游配套企业少,一方面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整机装备或先进制造型企业,另一方面除铁水外,其他原辅材料大都在外地采购,产品既受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制约,还受下游整机、成套产品市场的制约,多数企业只能在市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三)内部因素的制约。由于家族式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泽州县铸造企业普遍存在层次低、管理弱、摊子散的问题。一是层次低。存大“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企业间生产分工不明确,公共服务类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据调查,泽州县约2万人的铸造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不到10%,专业技术人才不足5%。二是管理弱。不少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各生产部门权责不清、分工不明晰,“生产、生活”不分,“生产、库存”不分,与现代企业的规范管理要求存在差距甚大。三是摊子散。大多铸造企业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产品研发计划,缺乏对市场的调研,缺少对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生产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不够。
  (四)技术层次的制约。经过多年的发展,泽州县一些铸造龙头企业装备及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除清慧、金秋、金工等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还停留在铸管、井盖等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大综产品生产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智能化率较低,产品的稳定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些市政类铸管、铸件产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行业环境复杂,利润空间小,低质滥造现象较为严重,存在诚信风险。同时,由于大多企业还未在技术、人才方面加以储备,不具备生产质量和工艺要求特别高的关键铸件的能力,潜在的市场风险较大。
  (五)生产要素的制约。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在泽州县铸造企业中普遍存在。一是融资难。由于受中小铸造企业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诚信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铸造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难度大。据了解,银行在执行利率上,国有企业在基准利率上下浮10%,而民营企业则上浮200%,还很难贷上。在项目建设贷款上,国有企业项目建设贷款最长可达25年,而民营企业只能享受为期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导致企业新上项目还没有完全上马,就需要新的贷款来偿还旧贷款,进入恶性循环。加之民间融资成本高,证券市场准入难,信用担保体系不成熟,现有的“助保金”、“聚力贷”等融资渠道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泽州县铸造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在总体上还未得到根本改观,融资难成为制约铸造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环保投入的主要因素。二是用地难。一方面,在有限的用地指标限制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执行供地政策、集约用地政策时会倾向大企业,大多数中小铸造企业获得的用地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泽州县铸造企业大多布局在环城周边,土地紧缺,征拆难度较大,导致企业新上项目落地难,项目征地周期过长,普通项目征地2-3年时间或者更长。例如金秋二期、清慧三期项目,历时2年土地手续还仍未办理下来。三是用工难。各铸造企业普遍存在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缺乏的现象,技术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5%,企业持续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加之铸造厂工作环境差、强体力劳动,劳动报酬方面多数是按天或按件计酬,职工收入受企业订单数量、生产状况等影响较大,缺乏保障,且绝大多数铸造厂远离城市,生活配套不完备,致使铸造企业普遍存在熟练工流动性大、大学毕业生留不住的现象。现有员工主要由周边的农民工构成,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未经专业培训,技术参差不齐,专业发展意识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提档升级的需要。
  (六)资源环境的制约。泽州县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的“五小工业”起步,现有的煤化工、铸造、建材等主导产业都属于重污染行业,多年来粗放式的发展导致环境压力巨大、历史欠账较多。一是环境承载趋于饱和。总体来看,泽州县工业结构偏重,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仍然占据较大比重,“粗、低、重、耗”产品过多,且大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末端,造成了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大,水环境、大气环境容量不足,环境承载压力巨大,难以接纳新的污染负荷。二是环保投入处于被动。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使部分企业家对环保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主动积极增加环保投入,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行业参与、主动积极改进提升的氛围,个别企业存在“等靠要”思想,对环保持观望态度和被动整改成为一种现实境况。有的企业在环保问题上一拖再拖,不到不整改就关停的地步就拖着不上环保设施;还有的企业和环保监管捉迷藏,虽有环保设施但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三是环保管控不够精准。2017年我市列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以来,对照更高的环保标准和要求,不少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对环保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升,在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生产流程再造、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多赢。但是在当前形势下,有的企业进行了较高的环保投入,排放也达到了标准,但是其生产却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在环保标准执行方面,有的企业按照环保要求或优于环保要求进行了及时改造,但是一遇重污染天气,全行业无论改造、排放情况一律停产,打击了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三、促进泽州县铸造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铸造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基础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在新的转型跨越发展中又是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推进铸造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规模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升泽州县铸造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强扶持,优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1.打造有力的组织平台。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经信、环保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铸造产业发展领导组,对规模型、成长型企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乡领导共同包联一抓到底”的责任落实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汇聚强大的工作合力。
  2.打造优越的政策平台。全面落实国家工信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促进铸造产业集群发展的精准扶持政策,单列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助推泽州县加快铸造产业崛起、提升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水准推进泽州县“省级铸造产业集群先进县”建设。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全方位、多方式、宽渠道创优产业帮扶政策,在用地、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要对发展终端产品、实施新工艺新技术、向装备制造业领域转型的企业,在全县工业发展扶持资金中予以重点扶持。
  3.打造完善的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一条龙服务体系、开工建设过程中全方位服务体系、竣工投产后经营性服务体系,致力构建政务中心全程一站式服务、园区“保姆式”服务,努力营造亲经济、重服务的良好风气。
  (二)严准入,重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4.严把准入关,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参照国家《铸造行业准入条件》,把好新建企业、新上项目准入关,贯彻能源、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走扶大助强、选优禁劣的发展路子,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让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基本门槛。
  5.严格生产流程改造,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从改造传统造型工艺入手,大力推广树脂砂造型、消失模造型等先进工艺,尽快淘汰粘土砂造型工艺,逐步推动铸造行业低能耗、低排放。从改造环保设施入手,深入开展烟粉尘排放的环保治理,引导企业发展电熔炉和新型先进技术工艺。紧紧抓住农网升级改造机遇,加大重点工业集聚区的电容量,并加快专项用电手续审批速度,保证铸造企业的用电需求。
  6.开展环保精准治理,实现环保倒逼企业提档升级。深入贯彻生态环境部《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对涉及污染的企业实行差异化对待,实现分类管理、精准治理,制定橙色预警天气分级停产措施,根据企业环保设施情况来决定停产、限产、减产、生产,改变过去因环保问题“一刀切”停产的做法,以及“以产业划线,以区域设界”的简易化操作模式,切实通过环保约束保障环保设施符合要求的优势企业生产权益,倒逼落后企业积极整改达标。
  (三)建园区,育巨人,实现规模发展
  7.加快两个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群化、布局集中化、企业规模化、装备自动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重点推进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南村铸造工业园区建设,明确单位面积投资强度、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禁在园外新上同行业企业。稳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促进要素资源共享,植入新技术、运用新模式、全链条增值,大力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在园区提升,悉心打造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产品集散三大平台,努力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持续扩张,全面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发展水平。
  8.加快完善延长产业链条。逐步提高铸造企业的准入门槛,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导企业间相互配套合作,加快形成以大通铸管为龙头的供水管及管件产品链条,以科裕达公司等企业为基础的排水管及管件配套铸件产品链条,以金秋铸造公司等企业为首的井盖铸铁件产品链条,以清慧、兴达、金工等企业为基础的汽车配件产品链条,全力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话语权,提升产品附加值。
  9.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的原则,通过企业参股、重组、兼并等形式,依托骨干企业,整合产能优势,着力组建球墨铸管、机械配件、市政铸件三大铸造集团,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物流、统一销售”,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
  10.鼓励优质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铸造企业“小升规”,主动融入我市“236”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跨界联合,促进泽州冶铸和高平泫氏铸业联合,通过政府和政府的对接、部门和部门的对接、企业和企业的对接,强强联手,培育一批水平高、产量大、质量好的小型巨人,形成行业龙头,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力、规模力和后续发展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产业集中度的明显提高。
  11.着力实施金融创新。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部门为民营企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实行同样的贷款利率。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构建金融与经济互动双赢、企业与银行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推进规范化改制和挂牌上市,用好红土、太行等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四)抓管理,练内功,实现跨越发展
  12.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支持铸造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探索建立“铸造专家泽州工作站”,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给予合作共建的铸造企业研发技术中心项目政策、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培养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挖掘泽州(清慧)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窗口平台的创新潜力,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铸造产业基地采取院地合作方式建立磨具制造、检测、金融、物流(集中采购/销售服务)、培训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铸造产业基地的综合服务水平。
  13.构筑人才集聚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大铸造行业熟练技术工人、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高薪聘请引进一批、选送委培储备一批、短期培训提高一批和采取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灵活的政策措施,积极培养引进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14.拓宽对外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家走出去,开阔眼界,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铸造博览会、展销会、学术研讨和产业发展论坛,交流创新经验,实现合作共赢;广泛开展“晋商晋才”“泽商泽才”回乡创业行动,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晋城在外成功人士和“双一流”学校学科的毕业生回乡创业。
  15.制定完善的奖扶措施,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对企业能“留得住、用得好”的专业科技人才,在保险保障、住房安居、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建议修建公租房,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搭建入驻宿舍,提供拎包入住的条件。同时高薪聘请国内外专家,对海外专家和国内专家一视同仁,按相同比例给予补贴。
  (作者系泽州县政协副主席)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切实做好新时代人大研究工作
改革创新 国资引领 奋发有为 国企先行
“四个以”助力改革创新再出发
泽州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探索实践
坚持“1168”工作思路 推进全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