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铸造产业发展课题调研组
为全面摸清我市铸造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和影响铸造业健康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把握未来国际国内铸造业发展的趋势,促进全市铸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按照市委安排,近期,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市中小企业局、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铸造协会等组成联合课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和部分重点铸造企业,通过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我市铸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铸造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冶铸业是晋城的传统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原始积累期。晋城冶铸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开始使用皮囊鼓风炼铁,并能生产多种铁农具和矛、刀、剑等多种兵器;汉朝时,随着低温炼钢法的发明和推广,古代泽州的冶铁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北齐、隋唐时期,全国共设有7个铸铁局,其中泽州就有2个;宋代时,泽州成为冶炼业的集中地和全国的主要产铁地区之一,涌现大批能工巧匠,因手工业发达而闻名的“九头十八匠”,从侧面映衬出当时的辉煌;明清时期,是晋城古代冶铸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地下土圆炉”冶炼法取代长期沿用的“坩埚熔炼法”,泽州冶炼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束了只能冶炼白口铁的历史,成为全国13个“冶炼所”之一,年产生铁达到5万吨。铸造也形成一定规模,阳城的犁镜享誉国内外,泽州境内的大阳镇被誉为“九州针都”,该镇生产的“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清末至民国初,晋城的冶铸业虽然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但铸铁件产量仍一度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
现代奠基期。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形势下,晋城的冶铸业快速发展,创造性地发明了用当地的无烟煤与原矿石直接炼铁的“白煤炼铁法”,炼出了较为优质的生铁,被专家誉为“突破古今中外炼铁的陈规,揭开了我国炼铁史上新的一页”。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以晋城钢铁厂平炉炼钢设备投产为标志,结束了晋城有铁无钢的历史。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工业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家庭手工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消亡,具有工业化雏形的生铁加工铸造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市共有高炉33座,生铁产量为18.8万吨,钢产量为1.2万吨,铸铁管产量达到2.3万吨。
粗放增长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晋城市靠自然资源起步,发挥传统冶铸技术优势,冶铸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的水平。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该时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起步发展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迅速释放,以乡村集体为投资主体,以“一脚蹬”为主的小冶炼和以手工砂模铸管为主的小铸造快速发展。到1985年,土高炉发展到1500座,年产生铁57.5万吨,各类铸件7.6万吨。
2. 高速扩张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受当时短缺经济的影响,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有水快流”的产业政策和极度宽松的金融政策推动下,晋城冶铸业超常规发展,国有、二轻、集体、私营、混合五个轮子一起转,大小高炉一起上,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也催生了一批如南村、巴公、大阳、马村等铸造重镇。到1995年底,全市小高炉发展到2354座,生铁总产量突破4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铸造企业发展到350多家,年产各类铸件137万吨。
3. 治理整顿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后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晋城的冶铸业开始出现无序竞争、污染严重等问题。1996年,市委、市政府从促进冶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治改造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1997年至1999年,先后取缔淘汰6—8立方小高炉733座,关停工艺落后、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铸造企业200多家,先后投入技改资金近4亿元,改造8立方以上高炉370多座,提高了高炉单体容积和技术水平。到2000年,全市生铁产量完成300万吨,各类铸件产量达到108万吨。
4. 改造提高阶段(从2000年到2012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200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冶铸业上档升级的若干政策规定》,作出了“关小、建大、抓示范”的指导方针,晋城冶铸业进入了一个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新时期。2001年,晋城市第一座179立方高炉在巴公东方铁厂建成投产,泫氏、晨晖、汉通、小笠原、金工、清慧等一批球墨铸铁管、精密铸造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脱颖而出,标志着晋城市开始从传统冶铸业向现代冶铸业迈进。2003年,30立方以下高炉基本淘汰。2007年,100立方以下高炉全部关停,较为先进的冶铸双联工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加工的能力明显提高。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300立方以上的高炉11座,生铁生产能力355万吨,冶铸企业有178家,铸造产量达到182万吨,其中铸铁管111万吨,初步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尤其是泽州的南村镇境内分布了一大批铸造企业,铸管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五分之一,在2012年5月第十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上,该镇被授予“中国铸造之乡”的称号,泽州县也被命名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
转型升级期。“十二五”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受下游行业铸件需求不振、产品轻量化、技术创新较快等因素的影响,冶铸业的增长速度放缓,尤其由于国家环保政策进一步收紧和国家钢铁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实施,多数冶铸企业因产能落后、环保设施不达标,生产很不正常,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了保住冶铸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产业链整合提升战略、集聚化发展战略、新型高端化战略等三大发展战略,引导冶铸企业走上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道路。泽州县注资成立泽州产业园区发展运营公司,总投资15亿元,于2017年4月开工建设泽州南村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创新园区,鼓励境内铸造企业向园区集聚。2017年底,福盛钢铁公司主动转型,从钢铁行业向铸造行业延伸,成立了山西晋钢铸造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晋钢集团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其他冶铸企业也纷纷采取对策,加大环保设施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以增强生存和竞争能力。
二、我市铸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铸造业已成为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17年底,全市铸造企业共有163家,其中有铸管企业40家(包括球墨铸管企业11家,排水管企业29家),铸件企业123家(包括市政铸件企业61家,工程机械铸件企业9家,汽拖配件企业15家,铸钢件企业6家,艺术铸件企业5家,球铁管件企业9家,电机外壳、锁件、铝部件、耐磨铸件等其它类企业18家)。全市铸造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310万吨,2017年实际产量182万吨,年营业收入150余亿元,从业人数2.2万余人。
目前我市铸造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中低端阶段。具体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
1. 企业数量递减,构成发生变化。
从数量讲,冶炼高炉数量由高峰时的2350座锐减为2012年的11座、2017年的9座(泽州3座、高平3座、城区1座、沁水1座、陵川1座),年产铸造生铁由高峰时的405万吨降至2012年的300万吨和2017年的150万吨;铸造企业近年来受环保、资金等问题的困扰,数量也呈现萎缩态势。截止到2017年底,全市163家铸造企业中有49家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占总数的30%,其中铸管企业有9家长期停产,占铸管企业总数的22.5%,铸件企业有40家长期停产,占铸件企业总数的32.5%。从分布讲,目前我市铸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泽州县,该县共有铸造企业108家,年设计产能180万吨,实际产量140万吨,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65.84%、58.06%、76.92%,形成了产业聚集优势,2018年3月,被中国铸协正式认定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县”。其它县(市、区)分别为:城区5家、高平18家、阳城20家、陵川6家、沁水5家、开发区1家。从结构讲,单独的冶炼高炉1座,另外国家工信部认定的9座铸造生铁高炉均为冶铸一体形式,其生产的铁水除自用外,还供应给周边铸造企业。
2. 规模企业增多,市场占比较大。
从营收来看,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的铸造企业有18家。从产能来看,年生产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铸管企业有泫氏铸业、骏通铸业、大通管业、晨辉管业、春晨兴汇管业等15家,年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铸件企业有金工铸业、清慧制造、兴达铸件、科裕达、汉通鑫宇、路宝铝部件等6家。目前,全市铸造业基本形成了年产200万吨品种较全的球墨供水管及管件、40万吨高档汽配件,50万吨市政和10万吨工程配件的生产能力,其中我市球墨铸铁管约占全球产能的十分之一,占全国产能的近三分之一,在全国铸铁管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泫氏铸业公司在国内球墨铸管行业位列第二,已成为国内排水铸管行业领军企业,产销量排名第一;科裕达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井盖生产企业。
3. 装备水平提升,工艺相对先进。
目前我市过去传统、落后的“作坊式”生产工艺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高效益的铸造技术和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从装备情况看,我市目前主要熔炼设备是高炉、冲天炉和中频电炉。其中有9座铸造生铁高炉被国家认定,有99家铸造企业按照环保政策要求,配备了中频电炉设施,包括不同吨位型号的电炉276台,最大型号15吨,不同型号冲天炉73台。从工艺情况看,有5项生产工艺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位置。一是球墨铸铁管生产工艺:目前我市11家球墨铸管生产企业全部采用高炉—中频炉双联短流程水冷金属型离心铸造工艺进行生产,工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二是灰铸铁管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热膜法涂料金属型离心铸造工艺生产各类承插、柔性铸铁排水直管及配件。如高平泫氏公司采用多工位金属型离心铸造工艺和自动化造型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参与制定了国家灰铸铁管标准,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排水实验楼,生产规模和综合技术实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三是市政类铸件工艺:主要采用国内先进的静压生产线、自动化砂处理、自动喷漆工艺,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电业、路政等领域,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出于领先地位,如我市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会同中国铸协制定了国家《球墨铸铁井盖、箅子及附件》团体标准,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争取到了行业话语权;四是球铁管件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工艺生产,可根据用户需要开发生产各种的配套管件,满足不同的施工条件;五是汽车、工程机械铸件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粘土砂和树脂砂生产工艺,同时推行了DISA水平线、Z148机械线、享特线、多触头线、铁模覆砂线、壳型线等多种工艺,生产工艺及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清慧制造、汉通鑫宇、兴达铸造、金工铸业、路宝轮毂等代表性企业在机械加工方面投入很大,清慧已进入车轴总装生产领域,兴达挺进大马力拖拉机前桥等零部件生产领域。
4. 产品种类较全,市场销售旺盛。
从产品品种看,我市铸造产业产品主要涵盖上下水管、汽拖配件、工程机械配件、球墨管件4大类300余个品种。球墨铸铁管(上水管)产品系列,是我市最重要的铸造龙头产品,产品规格DN80-DN2000,以高平泫氏铸管序列产品为龙头,球铁管件、市政铸件、排水管、阀门等产品依托其迅速发展。灰铁排水管(下水管)也是优势产品,产品规格DN50-DN300,随着国家提高住房高层排水要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轨道交通配套件产品系列,以清慧制造为龙头,适应轨道交通、城际高铁的市场需求,以产品轻量化、薄壁化、智能化为趋势,正积极向以新型铝镁合金、特殊钢和高端球铁等为材料的高端装备零部件和特殊服役零部件迈进;汽车铸造类配套件产品系列,以清慧制造、兴达铸造、汉通鑫宇为龙头,主要包括以汽车轮毂、转向节、制动鼓、刹车盘、刹车支架等为主的汽车制动类铸件;农机及工程机械铸造类配套件产品系列,主要包括拖拉机变速箱体、前支架、轮箱等零部件为主的拖拉机类铸件,以工程叉车、挖掘机、推土机等为主的工程机械配件;市政类铸件产品系列,以科裕达公司为龙头,主要包括井盖、箅子等产品。从市场销售看,我市的铸造产品遍及全国各地,辐射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如高平泫氏的铸管以及泽州县南村镇的铸管产品享誉国内外;清慧制造生产的机座、牵引销、转子、轴箱等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零部件远销美国通用(GE)、德纳、德国西门子等国家,轮毂、单点悬挂总成、车轴等产品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外市场;兴达铸件生产的大马力拖拉机配件长期给世界500强企业——意大利赛迈道依茨供货;汉通鑫宇生产的汽车内燃机系列产品远销美国市场;泫氏铸管、顺世达铸业生产的铸管系列产品在韩国、美国、德国等占据一席之地;科裕达、金秋公司生产的井盖和箅子产品成功占领北京长安街市场。近两年来,受“环保风暴”影响,铸造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剧变,产品量跌价涨,供不应求,规模以上铸造企业生产时间虽减少,但效益普遍提高。截止2017年底,我市出口创汇铸造企业达到17家,创汇金额约7000万美元。
5. 创新意识增强,产品品质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市铸造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投入、聘请技术专家、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品牌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技术推广、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铸造企业普遍注重技术创新,都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外聘有专家,并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铸造行业拥有各类技术人员约1500余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8%,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约18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81%。拥有专利数量70余项,包括发明专利、实用专利、外观专利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福盛钢铁),山西著名商标6个,山西名牌产品4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1家,市级技术中心5家,所有这些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铸造水平、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的铸造检测技术也得到推广应用。如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2人,其中博士4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11名,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北大学、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组建了“新型材料实验室”、“绿色铸造实验室”、“泽州装备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铸造产品检测平台,配备了超声波、X射线探伤等高端检测设备,投资21.2亿元的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结构件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科裕达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建设了国内首创的井盖动态试验场,解决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路宝汽车铝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0万件铝合金轮毂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机加工车床和涂装生产线,填补了我省生产铝合金轮毂的空白;金工铸业有限公司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拥有美国进口的水平分型无箱高压自动造型线和日本引进的机加工生产线,产品品质优良,享誉国内外业界,并成为国内较早开发机器人铸件产品的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我市铸造产品档次明显提升,逐步向多样化、高端化、精细化、品牌化转变。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金工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关节”铸件、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转子支架”双双荣获“优质铸件金奖”。
6. 经济效益明显,社会贡献巨大。
冶铸业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我市情况看,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和劳动就业都离不开冶铸业。2017年,全市6.4%的生产总值和4.5%的财政总收入都来自于冶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万余人。特别是泽州县,冶铸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该县108家冶铸企业分布在11个乡镇,基本形成了“南管北件”两大产业集群和铸管、铸件、装备、煤机四大产业集聚区。以南村为中心集聚了天巨重工、科通衡器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和鸿辉、晨晖、世纪、兴方等一大批铸管龙头企业;以巴公为中心集聚了清慧、兴达、金工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目前该县冶铸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占据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铸造产品外贸出口创汇收入连续多年在全市领跑,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来自铸造业,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
三、我市铸造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晋城铸造逐步从铁到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生产规模、品种质量、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铸造生产基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
主要表现:一是整体规划滞后,散乱布局盲目发展现象突出。长期以来企业建厂选址“各自为政”,哪里有地建哪里,哪里方便建哪里,哪里省钱建哪里,铸造企业在各县(市、区)都有分布,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的、成型的铸造园区,南村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晋钢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仅仅是起了步,尚未建成运营。就拿铸造企业相对集中的泽州县来看,也存在布局不合理问题,多数企业沿国道省道公路干线而建,呈点状、线状或放射状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由于规划滞后,一些规下铸造企业厂区设施严重不配套,“生活、生产不分”、“车间、库房不分”,现场管理十分混乱;二是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生产工艺和产品类型雷同,尤其在上水管、下水管、井圈、井盖产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产品同质化、合作意识差,企业难于聚到一起、抱团发展,为抢夺市场,必然带来压价竞销、以次充好等恶意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了铸造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国内球墨铸铁管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新兴铸管和法国圣迭戈这两大集团已占到全国铸管产量的60-70%,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三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市铸造业整体上没有与上下游生产企业形成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原辅材料配套不足,铸造铁水、生产设备、生产模具等配套企业不能满足集群内企业需求。
2. 经营方式粗放,环保约束压力巨大。
通过调查,当前我市铸造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且铸造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一批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环保设备完善的骨干铸造企业,也并存着大量仍采用落后工艺、环保治理不到位的企业。随着环境约束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市铸造企业环保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但仍不能满足环保要求。一是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我市目前铸造行业(除含高炉铸造企业外)均执行的是《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排放标准要求较低,但仍有部分铸造企业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2018年3月,环保部下发《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建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现有企业自2020年7月1日起,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照新的更严格标准执行,这对我市铸造企业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二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铸造企业高炉、熔炼及浇注工序污染突出,渣场、堆场及输送系统未实现全封闭,扬尘污染严重,喷涂工序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不到位,已成为影响市区及周边臭氧浓度持续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一些铸造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与环保部门玩“躲猫猫”,逃避监管,这种现象在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过程中尤为明显,被环保部巡查组、强化督查组、特别行动组和西北督查局多次通报,造成了不良影响。四是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产生影响较大。2017年秋,按照国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和《晋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铸造企业须实施错峰生产和重污染天气停产措施。因去年秋冬重污染天气频发,我市铸造企业停产次数也相应增多,给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市所有铸造企业均未满负荷生产,部分规下企业生产期不足100天。部分外向型铸造企业因停产频繁,不能如期完成订单,造成合同违约、员工难留、客户流失和严重经济损失。如汉通鑫宇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因重污染天气停产,流失3个长期稳定的客户,损失3000万的订单,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人民币。
3. 研发能力不足,核心竞争能力欠缺。
根据“产业微笑曲线”理论,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晋城铸造作为我国制造加工产业链上的一环,属于典型的加工生产型产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由于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市铸造企业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竞相压价来抢占市场,导致铸件价格低、企业效益差、技改投入不足、铸件质量差的恶性循环。据了解,一些规下铸造企业不注重环保和科技投入,也没有自己的品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
4. 管理理念落后,企业人才严重短缺。
从管理层讲,多数铸造企业老板由农民直接转换而来,综合素质偏低,观念比较陈旧,“小富即安”、“小康即满”的思想比较突出,没有长远发展规划,而且“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对整个铸造行业长远发展思考不多,缺乏领军企业,短期内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和拳头优势;从经营机制讲,全市只有清慧、汉通2家企业完成了规范化改制,多数企业依然沿用家族式或合伙式管理,法人治理不健全、股权结构不清晰、财务管理不规范,影响了企业活力;从技术层面讲,目前晋城铸造行业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总数的0.7%左右,高层次人才更是引不来、留不住。
5. 营商环境不佳,生产要素难以激活。
一是政策环境不够优化。表现在各级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比如专家引进方面,外籍专家费用的60%给予补偿,而国内专家却无法享受;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铸造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不能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贷款利率最多还要上浮200%。同时也不能够享受项目建设贷款,只能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由于贷款期限只有3年,导致有的企业新上项目还没有完全建成,就需要用新的贷款来偿还旧贷款,造成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企业新上项目落地难。土地项目征地周期过长,普通项目征地需2-3年时间或者更长。例如金秋二期、清慧三期等项目征地手续2年多仍未到位。兴达铸件因土地制约,不得已将分厂建在了离原厂10余公里的北义城镇,增加了运输和管理成本;四是企业负担较重。一些企业反映,企业生产与否,电力部门都要收取基本电费,增加了企业负担。如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每月需付45万元的基本电费,即使是因环保督查停产,也照收不误。
四、国际国内铸造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全球铸造产业发展情况看,据中国铸造协会相关资料显示,全球铸造业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长期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趋缓。从2009—2014年,全球铸件产量从2009年度的8034万吨,增长到2014年度的10518万吨。此后增速明显下降,2015、2016年连续两年增速低于0.5%;二是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顶端,效率提高。从近几年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的铸造行业已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生产明显提速,并呈现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的特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中高端铸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三是新兴经济体崛起迅速,竞争激烈。新兴市场在全球铸件规模中占比日趋增大,其中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铸件产量在全球的占比逐年上升。据中国铸造协会统计,中国2016年的铸件产量达4720万吨,同比增长5.4%,占全球总产量的45%。印度2016年的总产量为1135万吨,同比增长5.4%。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中国铸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同时未来美国、欧洲铸件需求量会持续上升,竞争会更加激烈,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战略,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近期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将会给我国铸造业带来冲击和不确定因素;四是生产集中度上升,结构变化。随着全球铸造行业的优胜劣汰和不断整合,铸造企业数量将会减少,生产效率则相应提高,铸造技术和产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未来将向高效化、高性能、高精度,轻量化、低消耗、低污染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和复合化转变,轻量化的有色铸件会逐步代替黑色铸件。
从中国铸造产业发展现状看,据中国铸造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铸件产量达4720万吨,自2000年起已连续17年居全球首位,相当于第二至第十位的国家铸件产量总和。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铸件产量将维持中低速增长。我国汽车工业的增长仍是带动铸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为汽车工业配套的铝、镁合金等有色铸造企业将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离心铸铁管占我国各类铸件的比例超过16%,2017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仍有较长时间的增长期。目前,我国高端铸铁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但在原辅材料、工艺装备、生产技术、检测控制等方面均已具备生产高端铸铁件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铸造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布局分散、集群化程度低;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差;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环保意识差,排放较高、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多方面。随着环保约束的进一步强化,一批散、乱、差企业将陆续关停。2018年,铸造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环保和安全。新的《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9年颁布实施,这将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铸造企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速,一批环保设施不完善、排放不达标的铸造企业将退出,同时工艺先进、环保达标的铸造企业将加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伴随城镇化、安全饮水、综合管廊建设,铸造产业仍将大有可为。
通过以上分析,预计未来中国铸造业的发展趋势为:
1. 发展的空间更广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创造更多的产业合作机会,铸造行业将会更深入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安全饮水、综合管廊等基层设施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大,铸造业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2. 面临的挑战更严峻。一方面,铸造产业因产能过剩、环保倒逼所带来的新一轮大洗牌将不可避免,铸造业的准入和规范条件将会更加严格。新的《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环保监督将以总量目标控制为主的粗放式管理,逐步转向以工业企业为主的精细化管理,实行排污许可证、环保税等制度。新建铸造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原有铸造企业实行两年过渡期,到期环保治理不达标,将被强制关闭。另一方面,最近,美国主动挑起对华贸易纠纷,将对我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将会受到冲击,预计我市的汉通鑫宇、清惠制造、泫氏铸业、顺世达铸业、金秋铸造等出口美国的铸造企业订单和市场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其中泫氏实业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污水管件经销商,今年1月已被美国铸铁污水管协会要求接受反倾销反补贴强制调查。
3. 发展的方向更明确。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国铸造业未来将向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节能、清洁、低排放、低污染、高品质的铸件产品将是必然的趋势,技术含量高的高端铸铁件将成为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废钢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铸造原材料将会发生变化,铸钢、铸铁件的废物再生利用将成为趋势,铸造产业的区域转移也在所难免。
五、我市铸造产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清醒认识我市铸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铸造产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目的是选准我市铸造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推动铸造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发展定位:建设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铸造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铸造产业园区化发展的特色示范区,逐步实现由黑色铸造向绿色铸造、绿色制造转变。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铸造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铸造产能达到500万吨。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核心工艺、关键设备基本实现智能化,骨干企业的生产自动化能力达到国内或同行业先进水平。工业园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提升,努力建成3个面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服务中心,即产业创新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全面为铸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动能,成为全国铸造产业园区化发展的特色示范区。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1245”战略,“1”即建立1个中心:建立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晋城中心,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形成晋城铸造的洼地效应。“2”即建设2个基地:全球重要的管道系统及市政铸件生产基地,促进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4”即建设4个园区:北部:高平三甲园区,以泫氏、福鑫公司为核心,破产重组福川制铁,整体规模达到60万吨。中部: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以晋钢铸造科技产业园、清慧—兴达—金工高端制备制造集群为核心,整体规模达到150万吨。南部:南村铸造工业园区,以南村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创新园为核心,辐射金秋、健牛、春晨兴汇3个高炉—中频炉双联示范园,整体规模达到200万吨。东部:陵川礼义园区,以山西骏通为核心,整体规模达到50万。“5”即实现五个提升:一是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在铸造装备、铸造材质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推广应用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线。二是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对生产的全程进行检测与监控。建设与生产相适应的财务、质量和现场等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精细化”管理。三是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和专业化产业园区;四是提升铸件产品品质,搞好品牌建设。特别是要提高铸件的尺寸精度等级,提高铸件附加值。五是提升清洁化绿色铸造水平,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全面降低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市政铸铁管件产品系列。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供水管道及市政公用铸件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出口量大。上水管、排水管、各类管件、市政铸件等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30%,应以泫氏铸管为龙头,走集团化的扩规增效发展之路。
二是大力发展汽车铸造类配套件产品系列。主要包括以汽车轮毂,转向节、制动鼓、齿轮墨盒、刹车盘、刹车支架等为主的汽车制动类铸件产品系列。我市已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应以汉通鑫宇为龙头,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三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配套件产品系列。根据轨道交通、城际高铁的市场需求,以产品轻量化、薄壁化、智能化的新趋势,积极发展以新型铝镁合金、特殊钢和高端球铁等为材料的高端装备零部件和特殊服役零部件。应以清慧制造为龙头,走提质配套发展之路。
四是大力发展农机及工程机械铸造类配套件产品系列。主要包括拖拉机发动机壳体、变速箱体、前支架、轮箱、差轮等零部件为主的拖拉机类铸件;以工程叉车、挖掘机、推土机等为主的工程机械配件产品系列,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应以兴达为龙头,走适度扩张发展之路。
六、促进我市铸造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内铸造业已进入加速震荡和深度调整期,中低速增长已成为长期趋势,我市铸造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和重要转折点。因此,要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期,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激励措施,引导全市铸造企业走轻量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1. 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提高战略站位。经济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证明:任何一个产业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的成长成熟需要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市的铸造产业既有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又有传统的技术优势和现代技术装备,当前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基础,未来通过转型完全有可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应把铸造产业列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传统支柱优势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实施好我市已出台的《铸造产业发展规划》和《晋城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抓好产业链整合提升战略、集聚化发展战略和新型高端化战略等三大发展战略。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理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围绕铸造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一任抓下去,实现铸造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二是注重产业研究和规划。未来铸造产业的发展定位、转型方向、园区建设策划、精准招商等事项,应融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布局,聘请国内专业的机构,通过科学方法谋划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后予以实施。三是加快建设铸造工业园区。铸造工业园区建设是我市冶铸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市连续两个五年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园区、着力培育六大集团。即以骨干企业整合中小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企业集团为主体,建设泽洲南村铸造产业园区、泽洲北部铸造产业园区、高平铸造产业园区、阳城铸造产业园区和陵川礼义铸造产业园区,但始终未有实质性进展。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把园区建设作为考核各有关县(市、区)的重要指标,层层传导压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高标准的铸造园区,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园区的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瞄准现代化、精密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大入驻企业优化整合力度,力争把铸造园区打造成绿色环保、低碳循环、节能高效的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四是深度挖掘铸造特色产业文化。我市铸造业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要学习借鉴沈阳市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经验,编写《晋城铸造业发展史》,建设晋城铸造博物馆,通过包装提升,以文化体验等形式,弘扬我市的铸造文化,提高铸造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以文化软实力助推我市铸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坚持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落实。
调研中,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以往出台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比较笼统,难以落实,且政策连续性不强。建议:一是科学制定鼓励和引导铸造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铸造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236”行动计划,切实抓好重点铸造转型项目,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市政”标准验收,对园区的投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扶持。二是以法治思维助推优惠政策落实。未来出台的对铸造企业的各项激励引导政策,应先由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再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确保惠企政策的权威性、连续性、稳定性。三是营造铸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组建并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投诉中心)的作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 实施综合治理,不断提升环保水平。
一是以新排放标准为标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施。对长期停产、无力治理的僵尸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和淘汰;对有发展潜力的铸造企业从熔炼环节入手,进行环保工艺改造提升,确保在2020年7月1日前达到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鼓励铸造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消纳社会废弃资源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二是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引导企业入园绿色发展。坚持“能入尽入”的原则,鼓励新办或重组的铸造企业入驻园区。要发挥园区优势,突出低碳节能,以高效污染防治技术为支撑进行综合防治,注重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余热余能、废水与固体废物的再利用。三是以新的铸造准入条件为标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经信、环保、中小企业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监督指导,进驻园区的要进行环保设施重构,做到一步到位。不能进园区的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要加大技改力度和工艺水平提升,确保在两年过渡期内,实现环保设施达标排放。四是以差异化的环保政策为方向,打造全市绿色铸造企业标准体系。凡达到体系考核标准的企业,将在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土地优惠等方面享受一定政策。同时,按照“谁达标、谁生产”的原则,科学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根据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差异化实行停产、限产、减产、生产。
4. 用足土地政策,缓解企业用地难题。
一是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园区及龙头企业用地。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要根据园区建设及项目建设需要,提前做好土地吸储工作,变“生地”为“熟地”,园区建设运营单位要认真做好园区土地“市政化”配套工作。国土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以不动产证形式将项目用地交给相关园区建设运营单位。二是建立骨干企业用地专项保障制度。重点项目用地纳入申报省级预留用地计划指标予以保障。加大用地供给规模,对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作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铸造骨干企业发展。
5. 支持自主创新,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
目前我市铸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是偏弱的,163家铸造企业,拥有专利仅70多个,申报成功的中国驰名商标、山西著名商标、山西名牌产品仅有10多个。除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外,政府的引导也不够,因此建议:一是增加研发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一定比例摊销。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二是加大技改力度。认真落实《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目录内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区域性四大基础工艺(铸、锻、焊、热)中心建设。三是注重品牌开发。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进行联合推广,把晋城铸造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四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通过外聘专家、组建团队、校企合作、入企辅导、外出培训等方式,与各类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而紧密的横向合作关系,实现借梯上楼、互利共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6. 完善体制机制,激活企业转型发展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推动”的原则,通过企业参股、重组、兼并等形式,依托骨干企业,整合产能优势,着力组建球墨铸管、机械配件、市政铸件三大铸造集团,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物流、统一销售”,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集群式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引导和推动企业规范改制。对有条件的铸造企业,要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培训、建库培育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三是着力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构建金融与企业互动双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灵活开展产品设计,发展助保贷、银政通、设备抵押、订单抵押、专利抵押等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模式。同时,支持铸造企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好红土、太行等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四是下功夫培养企业家队伍。现有的铸造企业老板多为60后和70后,年龄相对老化,“创二代”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外来的战略投资者又难以留住,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本土企业家的培养力度,储备一批精英型领军人才,另一方面要实施精准招才引智,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为将我市铸造产业打造成未来的“航空母舰”提供坚强智力保障。五是充分发挥铸造协会职能作用。要加强对新成立的晋城铸协的指导,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晋城铸协与中国铸协和山西铸协建立长期而广泛的沟通协作关系,帮助我市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加速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铸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推动我市现代铸造产业集群建设和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