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惠及广大农民、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举措,针对阳城县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推进阳城县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阳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阳城古称濩泽,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全县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处于中华文明北方核心区,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人文荟萃。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全力构建“一廊一带一园四区”农旅结合产业布局,全域旅游大放异彩,“悠然阳城”璀璨夺目,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观光旅游名县”和“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全县共发展农家乐2000余户,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2016年,旅游接待游客8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2.3亿元。农民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人均增收1100元。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38万亩;实施秸秆还田26万亩;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12.5万亩次;实施省级高产创建项目1个、示范面积800亩,市级粮食丰收工程5个,开展小麦、玉米、谷子新品种试验示范28个、示范1000余亩,开展新技术、新农艺栽培试验示范、土壤肥效试验10余项。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6万亩,预计总产1.41亿公斤,占目标任务1.4亿公斤的100.7%。
农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投资9.6亿元、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的中国农业公园,目前完成投资1.3亿元,“彩色循环路”建设基本完成,“一带”建设即将开工;“八门”正在确定最后方案;“一心”正在规划设计;“一街”通过规划中期评审;“十园”中的薰衣草庄园和杏福小镇完成建设,其余八园加紧建设中。磨董旅游路在2个驿站、6个观光休息点、3个产业示范园、70户精品农家乐的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提升,按照“一个乡镇一个特色、一个乡镇一个靓村”的要求,在6个乡镇打造了6个亮点村。
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蚕桑基地,全年发种3.5万张,蚕茧产量300万斤,收入达到6500余万元,通过开发蚕丝被、桑枝菇、桑叶茶等不断拓宽产业链条,茧丝及蚕桑副产品加工收入2亿多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小杂粮基地,播种面积7.2万亩。食用菌基地,完成装袋1100万袋。干(水)果基地,干果经济林6万亩、水果800亩。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保有量10万亩。养殖基地,广东温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落户阳城县,种猪场主体完工,家庭农场7栋500头猪舍基本完工。依托农业基地,全县建成农业龙头企业38家;建成农民合作社813个;建成家庭农场108个,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完成“三品”认证面积31059亩;认证产品6个,占目标任务的150%。佳美茧丝、析城山小杂粮、阳之源陈醋、相府蜜酒、蟒河山茱萸等优质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12.8亿元。
二、阳城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三农”工作现状是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什么困难?基层对县委县政府有哪些要求和期盼?围绕这些问题,我有针对性地对几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乡镇和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从总体来看,各乡镇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一些影响和制约阳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束缚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既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而要抓好这项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充实的资金作保障。调查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是主体,但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在公共服务的建设上,必须依靠公共财政的投入,这就要求集体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作为支撑。阳城县17个乡镇共有426个行政村,7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东部部分乡镇的村庄在上世纪90年代曾大兴村办企业,而今由于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多数濒临倒闭,即便少数维持下来也是步履维艰;西南部山区乡镇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直接造成发展产业举步维艰。二是基层债务沉重。大多数村都有债务,富裕的村集体贷款多则几百万、几千万,少则几十万;经济欠发达的村在“村村通”、“解决农民吃水难”等基础工程中,向银行的贷款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三是政府投入不足。税收改革后,村、镇两级对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建设,更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调查显示,大部分乡镇对专项投入的期望与县财政的实际支付仍有较大落差。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三产高度融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破冰之选。但是阳城县三产融合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特别是西南部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严重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相当薄弱。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阳城山大沟深,丘陵地貌,地块小(南部山区乡镇表现尤为突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种植粮食作物费工费时,而且产量低、收入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资源和落后的种养方式很难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上有大的突破。近年来,虽然全县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比相差甚远。三是农业加工企业带动不足。农业龙头企业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是阳城县的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产品加工链条短,品牌效益不强,很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束缚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经过全省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整体面貌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水利方面,节水灌溉面积小,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距离节能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少数地方的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水利工程设施维护工作没有跟上去,工程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道路方面,村通、户通水泥路基本解决,但机耕道路整修不足,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集中供暖、供气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投身农村建设。
(四)农民素质偏低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村干部存在“看摊守本”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普通村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眼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民的创新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靠卖苦力,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自私自利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在法治意识方面,多数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政策执行与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针对阳城县“三农”工作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用足用好中央、省、市政策措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农旅结合这篇大文章,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阳城县要顺应国家政策的大趋势、大方向,顺势而为抓转型。阳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加大农旅融合发展的力度,是增强现代农业活力的出路之一。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村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资与社会筹资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城郊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抓好中国农业公园建设,按照“一心一路一带一街八门十园”近期规划愿景,在2017年完成一路、杏福小镇、薰衣草庄园建设及其余八园均已开工的基础上,2018年要完成“一心一街”前期工作,重点打造地域特色明显、文化韵味浓厚的八个景观门楼;完成循环路两旁景观林带建设;完善剩余八园工程建设,融入蚕桑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展现各具特色的三个风情小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同步提升,打造“国家级”阳城中国农业公园。二是做好乡村旅游上档升级。要借助阳蟒高速、太行屋脊旅游大通道、横邵公路、磨董旅游公路、美丽乡村连片建设等有利契机,充分挖掘、开发阳城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打造,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升级。
(二)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离不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撑。一是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生产推广“名、特、优、新”农产品,让农民在新产品的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收入。鼓励农民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让农民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中增加收入。二是要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阳城县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依托温氏集团、振东健康产业集团的入驻,做大做强阳城县的特色农业产业。蚕桑产业上,在稳步发展优质桑园的基础上,打破单一加工茧丝的初级模式,努力抓好绸缎、被服、蚕、蛹、菌、茶、菜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和链条延伸,发展高附加值后续加工业,深度挖掘蚕桑文化资源,对接全域旅游,把阳城的蚕桑品牌叫响叫亮。畜牧产业上,大力培植和温氏合作的标准化规模饲养场(户),扶持和鼓励现代化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中药材产业上,实施中药材崛起战略,每年在全县推开3000亩到5000亩的项目建设任务,力争培育一个中药材规模粗加工企业,2-3个本土中药材规范化、示范化合作社。小杂粮产业上,立足析城山小杂粮合作社、驾岭红苗谷等优势品牌,把我们的优质杂粮产品推向全国。干(鲜)果产业上,立足阳城县核桃树种植及榨油初加工基础,依托合作社做好相关技术指导服务,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日前,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实质就是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具体到阳城县就是要积极鼓励征弘食品、源源醋业、佳美茧丝、相府蜜酒、绿野生态、花烂漫、帅源饮品、析城山小杂粮、晋岳旅游开发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盟,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优良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实行“招才引智”战略,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像阳城县这种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是引进人才强基础。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经济欠发达乡镇人才短缺的客观需要。要深入学习塘约道路经验,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村级组织或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或合作社,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现代农业建设中。二是增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以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前引导性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依托各级职业技术学校、龙头企业和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依托电商拓新路。当今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商平台的崛起颠覆了大家的传统认知。我们也顺势而为,成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建立了与淘宝、京东、品牌山西、易煤网等的全方位对接,成功完成“曹馍馍”润城枣糕品牌策划和白巷里景区的宣传推广。成为山西青年创业板挂牌企业,被省、市科技部门评为众创空间。下一步将组建阳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土特产交易平台、陶瓷交易平台、煤炭贸易竞选平台。四是科教兴农促发展。涉农、科技部门要重点围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提供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生物灭草灭虫、循环农业等农业实用技术。
(四)深化农村改革,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紧迫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三十年。这些利好信息传递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强音。一是要活化土地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发展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三是要优化农村信贷政策。一方面,探索出台有利于增加农业信贷的激励措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使更多的资金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用好国家、省、市惠农项目资金的同时,探索建立多种投融资渠道,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扶贫方面,做好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和“一村一品一主体”工作,每个贫困村要发展至少一项产业作为支撑,确保稳定脱贫。水利方面,继续深化河长制改革,抓好张峰一干、二干、获泽河治理、沁河治理、获泽河生态补水等工程,同时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治预警平台完善、水利基层站所能力建设、水库移民等,推进相关项目实施,造福阳城人民;农业综合开发方面,进一步抓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田园综合体项目、中药材崛起工程,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抓紧抓好综合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创建省级、市级农机合作社;打造农机化家庭示范农场;在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制碳、秸秆发电、秸秆青储等环节上下功夫,全面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林业方面,完成国省造林1500亩,通道绿化补植80公里,四旁植树110万株。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1000亩;中幼林抚育1000亩。村庄绿化4个。同时加快供气、供暖步伐,让农村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
(作者系阳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