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当前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2020-08-20 11:36:57    来源:《晋城工作》  

◎  程文萍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一座城市的血液和根系,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蓑衣、斗笠、犁耙、石磨……这些器皿沉淀着人们的记忆,也凝练着先辈的生活智慧。而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其发展历程代表着一个地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作为农业文明的主体,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一、我市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我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独特的地理造就了雄奇险秀的表里山河。晋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2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7000年前已形成成熟的农耕文化。比如,神农播谷与羊头山、舜王躬耕与历山、成汤祷雨与桑林等。

(一)炎帝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神农炎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以高平市北部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与故事传说,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014年5月,高平市全面启动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历时近两年,全部完成这一浩大工程。以“炎帝陵保护+连片开发”为主脉,初步形成了“寻根炎帝”“怀古长平”“印象良户”“梨园飘香”“千年古刹”五大旅游重点区域,建成了占地面积5万亩的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为高平市的产业战略性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商汤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商代开国国君成汤之庙,全国都有,但阳城数量最多。据史籍碑志记载,宋元以来,阳城境内原有汤庙380余座,现存108座,其中在析城山上的汤帝桑林祷雨行宫遗址,是阳城现存最早的成汤庙,也是天下汤庙之祖。关于汤王祷雨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种类繁多,已收集整理50余个,这些都形成了阳城独有的商汤文化。经对析城山地区独特地形地貌的探察考证,确立了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的地方,是全国商汤文化传承、传播的中心,确立了析城山中华历史名山地位。

近年来,阳城各地对境内108座汤庙加强了文物申报和修复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梳理商汤文化、远上古文化资源,形成了一系列商汤研究成果——建立了现存汤庙档案,绘制出《阳城现存汤庙分布示意图》,编辑出版了《阳城汤庙》《阳城汤庙碑拓文选》《商汤在阳城的传说》等析城山文化丛书,论文集《汤风濩韵》和《析城山诗集》,创办了《析城山》杂志,为研究阳城商汤文化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信的文史资料,大大提升了析城山商汤文化的宣传力度。此外,阳城商汤雩祭文化研究有很大进展。雩祭活动在阳城传承不衰,延绵不绝,在西部山区至今保留着“打潭祈雨”和“过赛”大型祭汤祷雨活动,现已申报为非遗项目。2015年,新编大型上党梆子历史剧《析城山》首演,把商汤析城山桑林祷雨故事搬上了舞台,是一部精心打造的以析城山为中心的雩祭文化圈的精品力作。阳城县商汤雨雩博物馆业已动议,建成后,将成为又一张展示商汤文化的名片。

(三)舜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沁水县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历山,是沁水县境内一座神奇而秀美的大山,是我国传说中舜王耕治的地方。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历山图片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


二、今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的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升,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在我们这一代人跨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时代的同时,也亲手送别了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社会。因此,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收集整理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实物及其技艺资料,建设存放、保护、展览博物馆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古村落和传统民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都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发展历史。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不但能增进人们彼此间的情感,促进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包容,同时还是增加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认同自豪感和归属感。建筑是有生命的,跳跃的生命符号反映的是人文思考,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折射着时代的进步。乡村传统的村落、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建筑物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加以保护。

(二)建设农耕文化展览室。为了方便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很有必要。建立农耕文化展览馆,旨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间的哀乐得失,特别是让不谙稼穑的晚辈们受到较好的传统教育,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三)注重古旧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器具的征集,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农耕器具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传统农耕工具是传承农业生产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一定历史阶段,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又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农耕工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被时间所淹没。为及时抢救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市农机推广站在全市范围内征集能够反映农业生产变革的耕作播种用的生产工具,如铁铲、铁锄、木犁、木耙、木耧等;场上作业用的生产工具,如石磙、扇车、木锨、木杈、铡刀、纺车等;加工用的生产工具,如石碾、石磨、石臼等;农用运输工具,如木轮车、铁轮车、独轮车、扁担、箩头等;其它农用生产工具,如铁锨、木桶、水车等。同时,征集反映农民进行传统农业劳作的图片。并将传统农耕工具以实物的形式进行保护,用图片形式进行分类、编号、收档,更好的保护传统农耕文化遗产。



(作者系市委党校副调研员)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晋商精神之商德文化基因初探
晋城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提升转型发展能力 蹚出沁水开发区新路
晋城“5+1”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