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高潮
近年来,阳城县关工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关工委的热心指导下,认真组织全县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700余人(占全县离退休干部的80%以上),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中,讲政治、抓教育,为提高农村青年政治道德素质献计献策,传科技、搞服务,为培养农村创业致富本领搭桥铺路;办实事、育人才,为加速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尽责尽力。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关工委组织“五老”共举办各种讲座2500余期(次),受教育者达20余万人次,为农村培养各种技能人才2万多名。创办各类图书室、纪念馆、农民科技夜校、家长学校、法制学校、演出队等3000余个,挽救失业青年200余人,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和筹集1000余万元,帮助500余名贫困子女上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讲政治、抓教育,为提高农村青年政治道德素质献计献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阳城县关工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组织“五老”紧密配合各级组织,在各个领域和层次,对青少年开展了讲政治、育新人活动,做到“四坚持”教育,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栋梁之材。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全国闻名的小康村,近年来,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皇城村不忘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思路、 新途径和新办法,因人施教,不断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活动内容,做到了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开放同步、与青少年同心,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声有色,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村关工委的18名老党员和在外聘请的30名老干部、老教师都是皇城村发展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五老”借助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的旅游文化品牌开辟大讲堂,吸引18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到此参观。村关工委组织的普法和法治教育,先后培训青少年4000余人次,使皇城村变成了平安村和全国文明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村关工委还建议村里先后同北大、清华、人大、山大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人才培训大学堂,培训新型农民50余期7000余人次;累计为本村和全国其它旅游景区培训输送高素质的青年导游7800多人。村关工委还提议村委优化育人环境,投资600余万元,改善村里办学条件。建起了全省高标准幼儿园和一流的标准化小学,并率先与北大附小联手共建远程教育示范校。如今该村村民子女从上幼儿园至大学毕业学费全由村里报销,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近年来,皇城村在解决了本村村民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后,又把目光投向外村的贫困孩子,尽最大努力献爱心帮困助学,目前已为贫困学校、贫困学生捐资助教800余万元。特别是村集团属下的金源公司山城煤矿从1996年至今,用于关心下一代的资金已累计达410余万元,主要用于助教和助学两方面。在助教方面累计出资260余万元,帮助阳城一中、陵川六泉中学、沁水王庄小学及北留镇的皇城小学、沟底小学等21所中小学校购置办学用品,改善办学条件。在助学方面,采取集体资助的方式,累计出资20余万元帮助32名特困生完成学业;建立无息借款制度,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的特困生提供帮助,截至目前已有10余名高校特困生申请了借款,借款金额达15万元;实行全矿员工子女助学补助制度,高中生每年每人1000元,大、中专生每人每年1500元,大学本科生每年每人2000元,目前享受此项助学补助已有42人,补助金额近25万元;鼓励公司中层以上干部,采取“一帮一”结队资助的方式进行资助,累计资助特困生160人,资助金额达90余万元。
坚持爱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阳城革命老区的传统优势,在全县创建了“太岳烈士陵园”“町店战斗纪念园”“晋豫边抗日纪念馆”“上河会议遗址”等13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选择“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和国庆节等节日,采取实地观摩、图片巡展、讲革命故事等多种形式,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先烈的故事激励现代的青年,使全县93所中小学校3万多名师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坚持遵纪守法教育。全县有510名“五老”担任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宣传员,有77名担任义务网吧监督员。他们深入全县各地,宣传法制课500多场,受教育学生达15万人次,把300多名沉迷网吧的青少年解救出来,走上正途。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建华,2004年从法院副院长岗位退休后,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学校、家庭,进出牢狱网吧,调查翔实情况,编辑和整理了10万多字的近300个案例,编写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课程20余篇。15年来,他走遍了全县所有的中学,宣传法制课300余场,听课青少年达到6万多人次,同时,他还和家长、学校共同配合,使近百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连续两年保持了全县未成年人零犯罪的记录。他本人也被评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坚持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了,农村面貌改善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在一部分人,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滋生滋长了骄奢怠懒之风,怕吃苦,图享受。“五老”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20余名老干部自愿担任艰苦奋斗宣传员,向青少年进行教育。郭峪村95岁的老村干石双砚带领11位老人,从1984年开始,上到村南苍龙山,承包了2000亩荒山的绿化造林任务。30年来,11位老人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植树200余万株,建起了该村的“绿色银行”。到目前,当年和石双砚老人一起种树的老年林业队如今只剩下石双砚一人,但在他的精神感召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植树造林。如今的郭峪村,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果菜飘香,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兴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村里在山上立碑,记述了他们的丰功伟业。同时,把此山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都要带领全村青少年到山上接受艰苦奋斗教育,进行“栽一棵小树、种一盆鲜花和种一种蔬菜”活动,使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一代中扎根开花,发扬光大。
传科技、搞服务,为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本领搭桥铺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让广大的农民都握有一技之长,拥有创业致富的真本领,才能成为有知识、懂科技的一代新农民。
阳城县关工委不失时机地组织退下来的科技人员和一些热爱农村工作的老同志,组建了20多个“五老”科技服务组,每组2-3人,采取技术培训包点传经、帮扶结对,引领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庄、地头给农民传经送宝,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技术培训型。为了提高青年创业致富的真本领,“五老”积极协助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农时季节举办技术培训班,由老专家进行讲课。全县每年举办蚕桑、养殖、加工等培训班200余次,培训各种技术人才5万人次。二是创办专业技术学校,为农村培养高级型的专职技术骨干。比如,皇城村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由村里统一安排,免费选拔35名青年技术骨干到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进修二年,成为皇城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由“五老”牵头,调查摸底,将农村贫困家庭上不起学的100多名农村青年推荐到市关工委青年技能教育基地——“晋城长城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修理,计算机运用、美容美发、厨师等专业知识,为农村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的实用技术人才。
包点传授型。原县蚕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元锁胜,退岗不退心,不仅进行巡回讲课,向蚕农传授技术,而且自选科研课题,深入到寺头乡张庄村和董家岭村进行蹲点包村,深入桑园和蚕户,进行课题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终于完成了《北方桑园两定出扦一条两剪》技术研究项目。2007年10月,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认定:该项目操作方法简便,技术路线可行,在北方蚕区县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同年研究中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他首先在张庄和董家岭两个村里推广试行,结果不仅能节省剪叶工时,又能实现省力化养蚕,还能提高叶质和产量,可多养一次晚春蚕,提高了经济效益。张庄村采用了“两定出扦一条两剪”新技术后,桑园发展到2300亩,养蚕2000多张,仅蚕桑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3600元,占当年人均收入的80%。董家岭蚕农孔晚英,全家6口人,种了16亩桑园,养30张蚕,率先采用新技术,在原基础上多养了2张蚕,增加收入3000元,加上原来养蚕,收茧3000多斤,收入4万多元,人均6500元,过上了富裕生活。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退休后,他每年自费订阅了《中国蚕桑》、《浙江蚕桑》等七种刊物,经常学习研究。在工余时间加班加点,把搞蚕桑30多年所写的150多篇论文整理出来,编辑成一本30万字的《蚕桑研究》——元锁胜蚕桑百篇论文选;另外,还编辑出版了《阳城蚕文化》一书,发给蚕农,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了蚕桑技术。
帮扶结对型。“五老”为了帮助贫困家庭早日掌握致富本领摆脱贫困,采取了结对子,一帮一或者一帮几的办法,把技术送上门。芹池镇杨陵村农民张成龙和妻子都是60多岁的人,没有什么技术,家里过的拮据,想养蚕卖点钱,但没有技术,年年养年年是蚕僵,不仅赚不上钱还亏了本。去年老专家元锁胜和他结对帮扶,在养蚕的每个环节都亲自教,亲自示范,使他老伴熟练地掌握了养蚕技术。东冶镇老兽医赵宽胜退休后,积极和养羊户结对子进行帮扶传技术,采用人工授精的新技术,进行土羊改良,使三个多镇的10多万只土羊全部进行了改良。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多个老专家和400多农户实施科技结对子,使农户脱贫致富收到了很好的效应。
引领服务型。在新农村建设中,“五老”们利用自己人头熟,关系广的优势,为企业跑项目,筹资金,搞联络,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多种困难。老干部卢湘伟、范勇江等同志,担任兴吕养殖公司的顾问,他们帮助企业联系项目,排忧解难,使鸡厂不断发展壮大,到2009年,已发展为一家饲料加工——种鸡养殖——鸡粪加工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养殖区。年存栏10万只蛋鸡,生产鲜蛋280余万斤,加工各类饲料8000余吨,年产值达到88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60多个。同时,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养殖蛋鸡20余万只,消化当地玉米6000多吨。今年又通过市场考察,上马生态有机材料合成基地,年可加工鸡粪5000吨,生产化肥8000吨。
办实事、育人才,为加速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尽责尽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科学系统,全面发展的战略工程。阳城县“五老”离岗不卸责,退休不歇心,为加速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践中,具体实施了三项工程:
第一,实施办实事富桑梓工程。阳城县关工委积极组织“五老”实施为家乡办实事、做贡献活动,进行植树造林、修桥补路、通水通电、发展养殖、兴办企业等,深受群众欢迎。吉春河,是晋城市扶贫助学的老典型,闻名三晋“感动中国十大突出贡献奖”的老模范,曾累计捐款6000余万元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是全省第一个个人捐资210万元为贫困乡修建吉利希望小学的捐资助教模范。30多年来他坚持助学扶贫从不间断,不仅资助了本地众多贫困学子,而且还重点资助了省级贫困县陵川县、沁水县各100名贫困学生。2000年至今,他又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启动生态扶贫工程,把6000多亩荒山建成了林果茂密的生态园;办起了党史、国史和乡村民俗文化展览馆等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年受教育青少年达3000多人。他还请来农业专家培训新型青年农民12000人次,帮助当地青年农民走上栽树养蚕和特色农业的致富之路。
针对残疾青年的实际困难,关工委在争取政府兜底解决的同时,发动“五老”给予帮扶。被誉为“最美理发师”的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67岁的家庭妇女栗红莲,是“全省助残模范”。在自身遭遇车祸致残后,自强不息,助残扶贫,相继培养出80多个青年理发师徒弟,其中把30余名生活困难的聋哑、智障残疾孩子培养成了自食其力的理发师,有3名残疾学徒凭着会理发的一技之长被优先招聘到国有企业就业。她还献爱心助残孝老,把起早搭黑开理发店一推一剪辛辛苦苦挣来的23万元买成生活用品捐助给贫困的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为激励孩子们克服身有残疾的自卑心理,成为报答社会的有用的人才,她先后带领徒弟和志愿者行程8万余公里,为全县400多个山庄窝铺,13个敬老院的村民和孤寡老人义务理发8万多人次,她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好人”,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9年又被授予“山西省特级劳模”。
第二,实施扶寒门助学子工程。为祖国培养人才,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享有教育权,是阳城“五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有的自筹资金,有的寻找门路,有的牵线搭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动员各方社会力量累计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助500多名寒门弟子读书成材。连续21年来接续开展捐资助学、爱心帮扶的阳城县环城实业有限公司曾累计捐助180万元资助本县贫困生100多人次,资助清华、北大学子60人。去年8月10日,该公司又举行捐资助学仪式,向今年考入清华、北大的7名阳城籍学子每人捐助了5000元助学金。原皇城村党支部书记郭培刚,在走访中了解到台头村贫困子弟吴建光,因家贫无法上完高中要中途辍学,就主动对他进行帮扶,从1998年开始,共资助了11年。郭培刚的善举深受人民群众的称赞。
第三,实施讲文明树新风工程。讲文明树新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阳城“五老”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五老”当好“五员”。即时事政治宣讲员,环境卫生监督员,革命故事讲解员,新事新办督查员,法制教育宣传员。“五员”随时随地,见缝插针,深入村头、路边、地头坑边,向村民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报纸、办专栏、出板报、讲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打击封建迷信,杜绝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尚。二是寓教于乐。“五老”协助党支部村委会,修建健身广场、篮球场、门球场、图书馆、农民乐队、农民夜校等多种娱乐项目,保证了农村青年和村民在闲暇时间,能够进行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道德素质。三是完善公共设施,美化生活环境。“五老”积极协助支村两委班子,主动参与植树造林,硬化街道,公厕建设修桥铺路,创办农民广场等活动,使村容村貌彻底改变,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据统计,全县共有700余名“五老”参与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县村村办起了图书室、农民乐队、科技学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掀起了一个文明和谐、蒸蒸日上的建设高潮。
(作者单位: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