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有
省委、省政府确立了“要将我省打造成富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的强省战略,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旅游工作会上提出“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部署,为全省推动全域旅游大格局提出了时间表、绘出了路线图,吹响了冲锋号。而我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国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期,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业更显得时间紧迫、任重道远。针对这种情况,着力研究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我市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势分析
1.气候环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隅,东枕太行天脊,南临中州平原,西望九曲黄河,北通京华幽燕,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属温润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气候适中,四季分明,是养心、养生、养老、宜游、宜居的绝处佳地。而且处在晋、陕、豫金三角之区,河南、陕西都是人口相对密集区,由充足的旅游客源、文化认同和差异性的地域特点,形成辐射周边中原经济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同时,晋城位于中原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对冲的前沿地带。其中北部的三晋文化、西边的大秦文化、南边的中原文化、东边的齐鲁文化、东北的燕赵文化等几大核心区,多文化在此交融汇集,使得晋城文化呈现多元独特魅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和内在动力。
2.自然资源、太行风光雄浑奇绝。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而晋城扼守山西东南门户,南太行腹地,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相汇,沁河、丹河纵贯全境。境内有雄浑奇绝的太行风光,有北方地区最大的高原草甸,有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有生物物种多样丰富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有山环水绕、盆谷相间的大峡谷,劈立千仞突兀高耸的屏嶂奇峰……看了太行天下脊的神奇风光,会有不同以往名山大川的感受。正如诗人李锐先生所言:“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
3.人文景观、文物古建丰厚绵长。晋城文物遗存历史完整,数量丰富、品位高尚、分布集中,是体现中华文化最集中的地域资源。从人类起源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到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以及其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都有,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最为典型的“高平炎帝陵”和“长平之战”遗址,二者皆具有辐射周边、叫响全国、闻名世界的开发潜质和品质。而除此之外的文物古建、沁河古堡等人文旅游资源数不胜数,具有独特魅力。
4.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蕴藏潜力。晋城现辖城区、高平、泽州、阳城、陵川、沁水六个市县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总人口233万。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51.5亿元,农牧经济总体平衡,工业生产量增质提,有效投资持续发力,消费市场活跃平稳,新型业态发展迅猛,对外贸易走稳回升,金融行业运行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的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未来市场。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主题不突出,口号不经典。在景区建设、项目选定、宣传口号、确立重点方面,主题不够鲜明、重点不很突出、内涵不太丰富,出现同质化,缺少差异性,结果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二是规划不到位,配套不完善。晋城全域旅游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和景区设计,即使有这方面的规划,也并未严格按其计划同步施行,造成景区内部不配套,景区外部不协调。三是交通不便利,出入“肠梗阻”。晋城境内周边虽然也有多条高速公路、运输铁路、县区主干线、村村通油路,但景区间、县区间、城际间的交通枢纽对接仍然问题较大,达不到全方位、立体式、随时走、随地来的交通便利,特别是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最后一公里“肠梗阻”现象十分严重。四是资源不共享,内外少合作。不仅晋城境内各县(区)、各景点旅游资源不共享,单打一、不互动,城际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合作也有待加强,未能形成全方位、常态化、无障碍、互补性的大旅游格局。五是景区低品位,文化缺内涵。由于种种原因,晋城各县(区)的景区景点大多没有统筹规划,缺乏有效投资,定位不准,有的甚至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六是宣传欠火候、营销有短板。全市上下、城内城外除了晋城火车站广场“马踏飞燕”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之外,几乎看不到几块像样的旅游宣传标牌,见不到多少旅游产品,找不到几个接待营销当地旅游产品的旅行社、销售点、招呼站。仅有的几家旅行社,也多是境外输出性推销,境内输入性业务比较少。七是投入不集中,开发不充分。表现为集中投入多,持续投入少,前期投入多,后续投入少,主景投入多,配套投入少,政企投入多,民营投入少,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单体投入多,统筹投入少。八是收入贡献少,转型步子慢。
三、对策研究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先保护、再利用、慎开发的原则,二是独特性、地域性、差异性原则,三是清家底、摸市场、悦游客的原则,四是优环境、美社会、有效益的原则。我们要以生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底,打造旅游品牌、王牌为亮点,以现代交通、通讯、宣传手段为翅膀,以叫响全国闻名世界为定位,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抓手,以实现生态旅游大市、强市、名市为目标,走出晋城全域旅游的新路子。
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门类十分丰富,作为一个地方培育支柱型、新引擎、替代产业的战略决策,显然光有旅游部门的推动力不从心。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要有专门机构统一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开发进行监管和协调,努力打破行政藩篱,消除人为障碍,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市政府在统筹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下,出台优惠政策,广揽天下商客,共谋晋城生态旅游业发展大计。
高端定位,规划先行,营造声势。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名气大,很独特,理应高端定位,搞好统筹规划。如“高平炎帝文化”,普天下炎黄子孙,都有问祖归宗的文化认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打好这张牌,会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两千多年前发生在高平的“长平之战”,世人皆知、千古称奇,还有“太行天下脊”、八百里太行精华处,风光奇绝、雄浑无比,此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条件、有资格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品牌。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好东西多,关键是如何识清宝、用好宝。笔者认为,重在选择定位,科学规划,在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中,主打王牌、锻造品牌、空前造势、先声夺人。诸如可组织包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神农炎帝杯”诗、书、画、摄影大展,让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直接影响海内外。同时,还要借助于现代化媒体平台,尽快建设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逐步完善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
分类组团,推出精品,打好王牌。晋城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无可比拟。可再多再好的东西也要筛选重点,炒出热点,推出精品,带动全盘,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全力打好生态旅游“五张牌”。一是炎帝祖陵文化牌。因为这里的宗最早,根最深,可以打出宣传口号“寻根问祖高平,拜谒炎帝祖陵”。二是“长平之战”军事古战场牌。“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场围歼战,影响深远,宣传口号可为“寻迹‘长平之战’,珍爱世界和平”,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三是太行奇迹山水牌。宣传口号可以是“奇绝太行风光,天脊至尊清凉”。四是百里沁河古堡牌。正所谓“百里沁河古堡,皇城民居瑰宝”。五是打好宜居康养牌。晋城气候温润,是人们宜居养生、康乐养心的绝好地方,可以打出“晋城冬暖夏凉,宜居康养天堂”的口号。同时可全面开拓寻根问祖、古战寻踪、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康养、绿色之旅、写生基地、考证考古、壁画临摹、探险蹦极、航拍摄影、农家乐居等游客参与项目和亲身体验活动,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以煤促旅,由黑转绿,筹足资金。晋城把全域旅游作为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头戏,是地区战略层面的决策,必须有足够的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作保证。从目前晋城的财政状况来讲,全依靠财政直接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们要突破禁锢,跳出圈子,放开搞活,打破体制束缚,转换经济机制,盘活社会资本,多方吸纳投资,动员社会力量,在产业革命上下功夫,在优化结构上作文章。在已经取得显著效益,坚持“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皇城现象”、“兰花经验”的基础上,鼓励个人投、村上集、企业包、政府补、外资援等多渠道、全方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彰显特色,织好网络,合作共赢。在充分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同时,要注重全市境内各县(区)、各景点的有机联系,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有效资源,织就旅游网络,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更要打开山门,主动争取周边省市的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通过规划省际旅游线路、组织对等互惠旅游等方式,尽快打通省际间、县区间、景区间的全域旅游交通网,把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多条高速公路、运输铁路、即将建成的高速城际铁路,太行旅游一号线和送审待批的空港机场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畅通旅游通道,让境内外游客随时随地都能出得去、进得来、住得下、游得到。各地要建立方便快捷、吞吐自如的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多点营销、集中输送、零散收客、汇集分流,织就一张全方位、立体式、电子化的旅游集散网络。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打好攻坚仗。我省推进经济高质量转型战略,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引擎,产业型支柱替代新业态,晋城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市,全域旅游产业强市,理应走在全省前列。从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晋城缺的不是生态旅游资源,而是缺少对其有效的开发利用,即使有些被开发利用,也缺少旅游精品。因此,晋城在生态旅游开发上,一定要转变观念,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省内外大循环旅游圈,形成生态旅游大格局,做叫响全国、闻名世界的大品牌,真正走出一条有晋城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市产业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