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晋城市委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更好的为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思路,民建晋城市委组成调研组赴6个县(市、区)12家和开发区的3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专题调研。
一、晋城市科技创新工作总体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晋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我市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政策支持持续加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2017年制定了《晋城市科研项目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管理办法》,2018年出台了《晋城市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同时,市政府于2017年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若干实施意见》和 《晋城市招商引资十条优惠政策》、《晋城市招才引智十条激励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各类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体制机制的全面优化提升。2015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拿出2.5亿元资金,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全市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达4.16亿元。其中,科技研发基地建设资金1亿元,农村地区光伏补贴资金1.35亿元,太原科技大学晋城分校开展研发项目投入1000万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后补助资金500万元。截至201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累计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投资3亿多建设科技研发基地。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和我市支持高企认定的政策鼓励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从业人员1.6万余人,销售收入达到99.3亿元。为全市的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全市科技创新面临的发展瓶颈
总体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逐年提升,发展势头良好。部分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由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支撑,企业发展运行良好。部分传统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实现了做大做强。如高平泫式铸管、绿洲纺织,由于拥有专利技术,企业效益逐年提升,在同行企业中显示较好的竞争力。部分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逐年壮大。如阳城瑞亚力生物科技,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研发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活力逐步增强。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企业“质”“量”不高。总的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均较为落后,仅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3.6%。规模亿元以下企业20家,占比近50%,1-5亿元的14家,5-10亿元的5家,超过10亿元仅有3家。每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0.18家,远低于全国每万人0.98家的平均水平,在省内与太原、运城、阳泉等市相比,也尚存一定差距。
(二)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凸显。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类企业受自有资金不足、银行贷款审批难、区域社会资本投融资体系滞后等因素影响,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特点,由于没有抵押资产,很难取得银行贷款授信,尽管我市在鼓励企业上市、设立基金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但现有融资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虽然较多科技创新型企业有想法,有项目,但由于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得不到关注和资金,成果得不到转化,企业形不成产业。
(三)科技创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层次比例和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稀缺,对于“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尚未形成高端人才积聚的土壤。另一方面中端人才培养受困,受国内新一线城市“人才大战”的影响,硕士、本科毕业生等回晋人数下降。更应该看到,我市仅有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约2300人,人才培养能力较为欠缺,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每年毕业的500余名本科生中,留在晋城工作的屈指可数。同时,企业留才难问题凸显。海诺科技、清慧制造近年来招聘的300余名大学生中,长期留下工作的不到10人,流失率超过97%。再者,以技师、技术为代表的基础型人才供应不足。开发区现有企业2700余户,从业人员6.6万多人,存在需求缺口11541人,占现从业人员总数的17.5%。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拥有高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数量较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目前我市企业普遍以引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外来技术本地生产,自我研发能力较弱。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实际量产和研究结果不同步,转化难度较高。个别部门在引导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行使管理职能,办事方式不够灵活,不能设身处地为技术落地创造条件,甚至导致新技术成果流落外省市。
(五)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偏少、水平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同时,部分企业和单位对创新政策理解的和了解的不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2017年市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十条优惠政策》,但大多数政策仍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明确的实施部门,住房、贷款、奖励等政策无法落实,导致有意向到晋城落地的企业和人才招不进来,同时已经在晋城落地的企业缺乏在晋城发展壮大的动力,当靠自身能力难以维系时,甚至将项目转移至外地。
三、关于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较为分散,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实力薄弱。基于此,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带动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我们应致力于将发展形势由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建更具优势的发展氛围,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实力。
(一)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首先,在进行全市产业布局时,要把“科技兴市”提高到晋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其次,营造以“成果论英雄”的氛围;再次,按照轻重缓急,建立我市发展亟需的技术项目库,向全国招标研发团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支撑局面;最后,建设技术创新评价竞争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质量、转化率、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重奖优秀创新企业及人才,让优秀企业和人才尝到甜头,起到引领作用,以点及面,带动更大规模的企业致力于科技创新工作。
(二)创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鼓励中小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务实创新。例如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鼓励他们大力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为他们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将中小企业逐步培养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其次,将高新技术的引进纳入到重点范畴中,并在引进的同时对其更好地融合应用,推动产业模式的优化转变,构建健全的技术支撑体系。第三,专门研究和出台《晋城市中长期中小企业版人才使用鼓励方案》,引导中小企业敢于引进人才,进行科技水平的提升。
(三)逐步完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首先,我市应当结合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和完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以及培训等方面服务,引导区域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建立晋城市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让市民都可以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当中来,让科技创新成为晋城人的一种生活乐趣。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创办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信誉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建设,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四)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加大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集中攻克一批新兴绿色产业的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二是创新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除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方式之外,应加大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新技术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的范围和力度,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融为一体,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持续效益更加明显。三是政、企、才多项联合,在模式上灵活多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可以采取现金出资、才智抵资、物权投资等多种方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化股权结构,更多利用股权激励方式保持合作平台的持久创新力。
(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一是编制财政预算时,形成合理的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二是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政府为企业背书提供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风险投资、众筹等方式,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四是加大城市名片中的科技创新投入。要在传统地域文化中融入科技创新要素,加大科技与基础产业的融合开发力度,着力构建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提升城市魅力,打造具有科技色彩的城市名片。
(六)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晋城科技行业用人机制。从目前政府公开的科技系统的财政收支信息来看,我市的科技系统中,下设的事业性科研单位并不少,但绝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员支出,而真正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人有多少?所搞出来的成果又有多少?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机构进行大幅度改革,让这些机构实至名归。二是要敢于为优秀人才扎根晋城买单。出台支持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培养引进人才紧密结合,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营造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二是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培育和引进一大批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管理经营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