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望
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邓小平同志不但以他创立的科学理论指引着我们,而且以他在长期实践中锤炼出来的鲜明的革命风格感召着我们。今天,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既要努力学习他的思想理论,又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风格,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革命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实践第一
邓小平同志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想解放大讨论声中,第三次复出的;他领导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实践标准大讨论为其先声的。完全可以这样讲,实践,也只有实践,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
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开始时,邓小平同志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但他的尊重实践的风格依然如故。他思想敏锐,不因循守旧,不拘于成见,不囿于常规,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首先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他的一系列新的论断,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以及他的“猫论”、“不争论”、“过河论”“闯论”等等,都是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那有着深刻智慧内核的实践第一的品格。
在真理的长河中,如果把实践比做源头,那么,创新就是奔流不息的活水。在实践中探索、开拓、创新,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所在。邓小平同志在实践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乐于知新、渴望创造的革命激情。可以说,基于实践之上的改革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他的理论的宗旨,不仅仅停留在“求真”、“求是”的理论理性层面上,更致力于从“务实”、“管用”的实践理性层面上进行思考,以求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观念的创新。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真正源于实践并彻底指导实践的理论,是自觉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理论。
人民至上
早在1943年,邓小平同志就说出了“人民是一切的母亲”的至理名言。1981年,他又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热爱人民、人民至上的高尚风格和赤子情怀。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依照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行事,依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之初,他就主张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放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的实践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天地。同时,他以非凡的洞察力,对亿万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及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再用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他自己所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他总是热情地鼓励基层、鼓励群众,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利益关系。邓小平同志在处理市场经济原则与人民利益原则的关系时,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强调,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判断我们的方针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标准。回眸他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历程,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阐述,还是对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衡量各项工作是非根本标准的确立,都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战略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上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总是从战略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全局性问题,是运用战略思维的典范。他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三步走”的战略任务,以农业、能源交通和科技教育为核心的战略重点,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等等,集中体现了这种战略思维品格。可以说,这种战略思维品格贯穿于他的全部思想以至于情感之中,想问题,办事情,选人用人,包括自己的进和退,无不以大局为重,以大局为先,真可谓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同时,他还一直身体力行地教育我们的干部,要学会总揽全局,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从战略高度议大政、谋大计、抓根本、办大事,自觉地服从、服务和维护大局,自觉地维护中央权威。“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关键是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无论在哪一个层次和岗位上,都应该善于从战略上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把这种带有一定局部性的战略,纳入全党全国的战略全局中,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会运用高超的战略思维,是领导者、管理者思想成熟和富有智慧的标志。
世界眼光
邓小平同志在精心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时,不但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而且以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洞察全球风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者,邓小平纵观世界大势,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了当今时代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两大主题的著名思想。在此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放眼世界,以崭新的视角、崭新的语言不停地阐释着这样的道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打开国门,实行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是权宜之计……
邓小平同志强烈意识到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历史责任,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长期脱离世界,不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将产生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把我国的发展融入了世界发展的主潮流,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了中国。
百折不挠
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无产阶级及其领袖,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才能驾驭和领导创造历史的复杂斗争。邓小平同志就是具有这样杰出品格的人民领袖。他一生命运多舛,政治生涯和人生道路极为坎坷,三落三起,历尽磨难。支持他不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为人民服务初衷的,就是他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这突出地表现在:一是特别能忍耐。每当遭受错误打击,他总是坚韧不拔,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二是特别乐观。面对困难,他相信困难总会过去,问题总能解决,错误的东西总是站不住脚的。他说,“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对什么都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三是不屈不挠。不论在何种困难面前,他总是坚持真理,不向错误低头。邓小平同志性情忠直耿介,光明磊落,充分表现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节操和坚持真理、不附权势的政治品格,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总能够表明自己的主见。
毛泽东同志曾对邓小平同志有句极为中肯的评价:“棉里藏针”。这话当然要从两方面理解:表面柔似棉花,内部却是“钢铁公司”。1974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谈起邓小平同志抵制江青等人一事时对邓小平同志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好,我赞成你!同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又称赞邓小平同志“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
朴实无华
无论在中国人眼里还是在外国人看来,邓小平同志都是个不喜空谈、讲求实干的人,纳于言、敏于行。反对摆花架子,反对大吹大擂,深入细致,脚踏实地,是邓小平同志的工作原则,也是他的作风和习惯。在他的理性和情感中,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深恶痛绝,他总是提醒干部要多做少说,不要追求表面文章,要鼓实劲,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切实解决问题。
字如其面,文如其人。邓小平理论广博深邃的思想内涵,都是以极为简明朴素的语言来表述的。他曾自谦道,“我的东西很平凡,里面没有什么惊人的语言。”的确如此,他的思维和理论根植于生活和实践,其表达形式主要是讲话、谈话、答记者问等,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和华丽词藻,十分通俗易懂,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掌握,成为一部活生生的大众哲学。“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