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以改革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2018-08-31 04:49:28    来源:百日调研  

史小林

  一、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煤炭主导产业不断夯实。经过两轮煤炭资源整合,全县现有煤矿总数29座,主要由阳泰、皇城、煤销、晋煤、兰花集团五大主体整合,核定产能2550万吨/年。其中,我县监管煤矿25座(不监管晋煤集团的4座矿井),产能2235万吨/年。目前生产矿井18座,产能1335万吨/年;试运转矿井2座,产能240万吨/年;停缓建矿井5座,产能360万吨/年;未开工矿井1座,产能300万吨/年,相关从业人员1.5万余人。

  (二)电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县主要有4家电力生产企业,总装机容量为360.5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357万千瓦,分别是阳电一期210万千瓦、阳电二期120万千瓦和阳城晋煤能源27万千瓦,兰花大宁发电有限公司瓦斯发电3.5万千瓦。足羿能源10兆瓦瓦斯发电、大连尚能150兆瓦风力发电、恒瑞能源150兆瓦风力发电等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上马。2016年,共完成发电量184.8亿度,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实现利税17.1亿元,实现利润12.8亿元,提供了全县18%的GDP和31.2%的财政收入。

  (三)陶瓷传统产业浴火重生。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把陶瓷产业定位为地下转地上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陶瓷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积累,安阳陶瓷园区、东冶陶瓷基地、演礼日用陶瓷基地等已初步建设成型,基本形成了以建筑瓷、日用瓷、工业瓷等产品为主,釉料、熔块、运输、包装、研发等要素配套的产业格局。

  (四)旅游朝阳产业异军突起。从1998年到2007年,完成了以皇城相府和蟒河景区为代表的煤炭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转型初试时代。从2008年到2013年,实施了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三大景区为支撑、以县城为支点的“3+1”大旅游战略时代。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的“四全四游”发展战略,以太行山水、沁河古堡、商汤文化等旅游板块为引领,充分挖掘、整合、提升全县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全域旅游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五)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阳城县始终坚持农业稳县战略不动摇,在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蚕桑、畜牧、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阳城县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16年的5.8:54.1:40.1。但与同期全国(8.6:39.8:51.6)、全省(6.1:38.1:55.8)、全市(4.7:52.9:42.4)相比,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规模上看,一小二重三轻,从效益上看,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高。特别是三产服务业,2016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28.4%提高到40.1%,但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阳城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1.5个、15.7个、2.3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为5000-8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60%。阳城在2016年人均GDP达6441.4美元,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1%,明显偏低。

  (二)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阳城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旱涝保收面积十分有限,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加之阳城属于山地丘陵地貌,绝大多数土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要求,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全县38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具有带动力的企业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对农业产业带动能力弱。

  (三)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煤炭产业奠定了阳城的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全县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影响到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竞争的基本规律是:越往产业链下游做,利润空间越大,竞争力越强。能源型产业处于整个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当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能源型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尽管近年来全县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煤炭、电力两大产业占比依然较高,两大产业产值占到全县GDP的将近45%,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整体而言,工业内部结构畸轻畸重,轻工业和新兴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四)服务业发展水平不足。多年来,阳城县第三产业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整体水平,都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持续狠抓旅游产业发展,但除旅游之外的三产服务行业整体层次偏低,传统业态比重过大,现代业态发展不足,各类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科技不高、资金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展业、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水平不高,特别是受限于交通条件相对闭塞,现代物流发展滞后,物流中介服务不发达,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现代流通交易中应用较少。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深化改革,构建协同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供改”“综改”“深改”紧密结合,作为阳城改革的主抓手,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大胆探索、破题发力,努力走好“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之路,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协同产业体系。一是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改革推动,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重组、高效配置,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龙头企业、引领项目发展壮大,想方设法完善产业配套、强化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平台支持及环境支撑。二是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吸收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要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创新金融产品、发展普惠金融,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盘活民间资金,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四是要激活人力资源要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县域人才高地。突出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持续挖掘乡土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为产业创新、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精准脱贫为重点,以优化供给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一是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充分发挥我县蚕桑产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蚕桑产业提质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优质的茧丝生产基地、北方蚕桑多元开发基地和茧丝加工交易中心。不断提高蚕桑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充分开发桑葚、桑枝、桑叶、蚕沙、蚕蛹、蚕蛾等蚕桑副产品价值,努力抓好蚕、蛹、茶、菜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和链条延伸,推动蚕桑产业向高端艺术品发展,发展蚕丝画作、丝绸服饰等高附加值后续加工业,进一步做优质量、做靓品牌。实施专业人才培育计划,重点抓好县乡村各级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农村留守妇女集中培训等。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乡镇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蚕桑、畜牧、中药材、小杂粮、干果、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农业。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突破口,提升“析城山”“高妆”“阳之源”等品牌知名度。重点布局杂粮和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庄园经济。三是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与我县蚕桑、畜牧、干果等特色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发展格局。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四是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大平台在农村电商方面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专卖店,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接替产业,加快实现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再造工业发展的新生态系统。一是要做优做强陶瓷产业。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动、错位突破、集群发展”的要求,以建瓷园区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推进传统陶瓷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把陶瓷产业做优做强,发展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抓龙头培育,壮大陶瓷产业集群。扶持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协作配套,推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整合产业链优势,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坚持以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重点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攻关,鼓励企业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加大对创新人员的激励,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工艺革命性突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比例。大力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在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陶瓷工艺班,解决陶瓷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院校陶瓷专业大学生来我县投身陶瓷产业、创业发展。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陶瓷营销人才培养、陶瓷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工程。加快推进陶瓷产业电商化。加快推进阳城国际陶瓷博览城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市场渠道。二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围绕全省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不断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突出抓好现场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加快打造无烟煤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大力发展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等煤矿资源综合利用。创新煤炭交易机制,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交易效率。以阳泰集团、皇城相府集团、晋煤集团等大型煤企为主体,努力减少企业负债,积极理顺经营体制,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煤炭企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加强煤电联营,推动煤电一体化产业发展,使我县优势的煤电产业走出一条面向终端、协同一体、清洁环保的发展新路。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搭建新兴产业研发平台,继续引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鼓励本土优势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煤层气、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在我县有一定产业基础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煤炭机械、电力塔杆、陶瓷辊棒等装备制造业,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高端化、成套化、系列化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机遇,以皇城相府集团为依托,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煤层气产业。大力实施“气化阳城”战略,依托我县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加快煤层气装备技术开发和服务创新,实现由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变、技术跟随向技术领先转变、单个产品向成套装备转变。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按照产业新型化、产品绿色化、资源综合利用的路径,推进新型墙材等建材工业发展。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四)实施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物流为重点、各类业态共生繁荣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推进服务业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一是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化旅游新品牌的战略部署,将我县深入融合太行文化圈定位为未来我县旅游发展新方向,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致力将“悠然阳城”打造成为太行文化板块发展的排头兵。一是要编制总体规划,引领旅游发展。要在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做好与太行旅游板块发展规划的衔接,高品位、高水准、高质量编制《阳城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核心景区建设。积极推动深圳华侨城、北京东方园林、上海利寿投资、山西文旅集团等大型央企、国企落户阳城,参与皇城相府、蟒河景区、析城山等景区的提升建设,以核心景区为支撑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县城以濩泽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工程为主体,完善以“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为标准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以皇城相府为龙头,对北留、润城的古堡民居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一个“古堡圈”,适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整合串联蟒河、析城山等生态景区和桑林书院、卧龙湾等基础配套,将旅游与养生有机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太行屋脊康养胜地。加快建设集农业观光、研学科普、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中国农业公园”,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新支柱。三是打通旅游通道,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旅游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贯通核心景区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全面打通晋阳一级路、杨柏大峡谷、西山等出县旅游通道,让游客全方位进得来、散的开、出得去。进一步加快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旅游厕所、停车场、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陵川县的联系,共同开发太行山脉沿线景区;以析城山、蟒河为核心,加强与济源王屋山景区的联系,以皇城相府等景区为重点,加强与焦作青龙峡、云台山景区的合作,促进融合发展;加强与沁水、高平、泽州合作,形成一体化开发旅游产业格局。二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协调发展。紧紧抓住《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大政策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对接,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构建各类业态共生繁荣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主动对接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物流,依托八甲口物流园区,以铁路货运为中心,大力发展仓储、装卸、配送、分拨等现代物流业。培育1—2家辐射范围广、服务功能完善的物流企业,推动陶瓷制造业、特色农业、商贸流通业等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作者系阳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