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坚持“四管齐下” 打造开放沁水


2018-09-14 04:52:15    来源:百日调研  

高俊霞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省委提出“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市委提出“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相对较强,但基础设施、整体条件相对落后的省级贫困县,要想在新起点上实现弯道超车,在大开放中实现借梯上楼、借势发展将是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一、推陈出新“换脑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一变天地宽。长期以来,厚重肥沃的沁河山水养育了淳朴善良的沁水人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沁水人向外看的视野、向外走的脚步。突出表现为:一是生活节奏慢,夏天尚可,冬天晚上九点半后,90%以上的商场饭店关门打烊,想吃个夜宵,只能去街上寥寥几个卖羊肉串的小地摊上;二是脾气性格直,反映在上访群众方面,不是想方设法把生活过好,而是千方百计把领导告倒;三是发展办法少,反映在脱贫攻坚和村级集体经济破零上,95%以上的村收入靠农业合作社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规模小、销路窄,缺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强劲带动。比如,全县859个合作社,种养殖业644个,而加工业只有3个;反映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全县民营企业总数763个,仅占全市1/16;规模以上企业87个,不足全市1/10。以点带面,管中窥豹,说明我们要想在转型发展上再上新台阶,首先要在思维观念上来一个大突破。用开放思维看沁水,就是要开阔胸襟、开拓视野,眼睛向外、登高望远,坚决做到“五破五立”: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小农观念,树立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进取理念;破除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保守思维,树立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开放理念;破除谨小慎微、怕担风险的求稳思想,树立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的实干理念;破除依靠煤炭、依赖政府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转型升级、率先突破的创新理念;破除瞻前顾后、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树立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通过“五破五立”,彻底消除自卑心理、惰性思维、封闭观念,真正把沁水的改革发展置于全市、全省乃至中原城市群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来思考。用发散思维谋沁水,就是要在巩固煤、延伸煤的同时,跳出煤、超越煤。巩固煤,就是要稳定煤炭这个基本面,抓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机遇,加大煤炭洗选加工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延伸煤,就是要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推动煤矸石、洗矸、煤泥等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跳出煤,就是要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煤层气液化、压缩、发电、管输等项目,鼓励发展煤层气相关工程、生活服务业;超越煤,就是要深入挖掘“地上”资源,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推动产业由“一煤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变。用长远思维建沁水,就是要加快实施“大县城”战略,坚持以县城为龙头、特色城镇为骨干,依托“四美乡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在县城建设上,要立足“一城山水半城园”定位,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统筹做好“水暖电气路”五篇文章,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档次,扩大县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特色城镇建设上,瞄准“全国特色小镇”创建标准,推动端氏商贸重镇、嘉峰工业强镇、中村旅游名镇、郑村幸福小镇建设上水平,支持其他乡镇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鉴和推广柿庄镇应郭村(蟹味菇)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经验模式,推出一批特色突出、模式新颖、集中连片的美丽宜居宜游示范村。

  二、舒筋活血“强柱子”

  培育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也是构建开放沁水的内在要求。按照县委“一个统领、三五支撑”的总思路,我县“五大产业”态势不错、效益良好。2017年全县煤炭行业总产值147.7亿元,增长43.1%;煤层气行业总产值59.4亿元,增长26.4%;旅游综合收入达61.5亿元,增长72.7%;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4%,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近100家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开展了电子商务行业。但与此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到,与全省、全市的产业结构基本趋同,我县依然是产业畸轻畸重,特别是煤炭产业“一股独大、一柱擎天”。2017年,单煤炭、煤层气两个行业增加值就占到GDP一半还多。作为矿产资源大县,我们不可能丢掉煤炭煤层气产业另找出路,但也必须清醒看到,资源有枯竭,创新天地宽。地下资源短期不可丢、长期不能靠,必须统筹地上地下两种资源,坚持煤与非煤两手齐抓,大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产业,才能为转型升级、开放搞活提供强劲支撑。在煤炭产业方面,要顺应能源革命要求,以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为方向,大力实施煤炭先进产能提升、安全高效开采、产业链条延伸“三大工程”,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和综合经济效益;在煤层气产业方面,要发挥沁水作为国家煤层气资源开发重点县优势,稳步提升煤层气抽采利用水平,实施煤层气全产业链战略,打造全国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在现代农业方面,依托种植业、养殖业两大类,鸡、羊、蜂、树、菜、菌“六朵花”,加快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推出一批“沁”字品牌;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瞄准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特别是要做强做大文化旅游这一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把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太行板块,打造“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这两年,省委、市委非常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要把文化旅游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沁水作为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三老资源”:老天爷留下的煤炭、煤层气资源,老祖宗留下的农耕文明、沁河文化、古堡文化、树理文化,老革命留下的红色文化,且源远流长、典籍众多、故事生动,完全有理由也有潜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沁水的新引擎新支柱。要依托“东方园林”,做大做强沁河古堡文化旅游项目。以东方园林投资湘峪三都古堡为契机,深入挖掘“一山一水多古堡”旅游资源,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经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要依托“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叫响叫亮树理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人民作家赵树理的“名人效应”,大造声势、吸引客流,促进名人效应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历史人物重新“活”起来,真正把赵树理打造成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突出革命文化这个核心,加大南阳抗大、龙岗公园等革命老区的推广力度,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旅游基地,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三、敞迎宾朋“搭台子”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要求,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借力发展。

  (一)要搭好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充分运用中博会、煤博会、农博会、旅游推介会以及各种洽谈会等,把沁水的实力、潜力、活力、魅力宣传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五大产业”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让外界广泛了解沁水,吸引八方有志之士来沁水投资发展。要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积极与郑州、焦作、新乡、济源等就近城市加强联谊联通,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安家落户。要把准吃透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善于用大数据分析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激发全县各类企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大中小企业联手共赢。

  (二)要搭好优秀人才引进平台。得人才者得天下!新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人才12000余名,从人才结构上看,党政人才占9%;专业技术人才占38%;农村实用人才占22%;技能型人才占28%;助推文化旅游产业、煤层气研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几乎寥寥。这样的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沁水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对此,要用活动揽才,借鉴省内省外、周边县区,沿海地区、全国百强县的招才引才新理念、新模式,发挥沁水籍在外人士优势,建立完善沁商沁才数据库,大力实施人才回乡创业工程,吸引各地商会企业家来沁投资兴业;要用项目招才,围绕做强做大“五大产业”,积极探索“人才+产业+项目”“产业+项目+人才”引才模式,真正以精准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向我县集聚;要用服务留才,创新人才管理体系,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当好优秀人才的“娘家人”,及时解决好子女教育、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问题。同时,要深度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加大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鼓励引导人才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三)要搭好金融资本助推平台。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从我县金融业发展情况看,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17.22亿元,贷款余额50.36亿元,存贷比为42.96%,存贷比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经济实力强的县区存贷比普遍高于8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县金融资源发挥引导资金配置、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下一步,要千方百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推行“助保贷”“聚力贷”等信贷产品,拓展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服务功能,改进信贷管理和服务,为新兴产业项目贷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要转变融资观念,积极抢抓国企改革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国内外世界500强企业合作,让企业资源变为资产、资产变为资本。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积极帮扶实力强、有潜力、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新四板”挂牌上市。要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农惠农的主力军作用。

  (四)要搭好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四减一降”,减行政权力、减投资审批、减收费项目、减证明材料、降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并联审批、后置审批改革;围绕“转型项目建设年”,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9专项行动,逐步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重点领域网上办理,探索“不见面审批”模式,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五)要搭好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平台。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转型升级的中坚和骨干。目前,全县中小企业762家,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企业家仅30余个,与转型发展要求严重不对等。为此,要认真落实全省企业家大会精神,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帮扶企业家工作联动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推动“干部入企服务”活动常态化,以实际行动帮助企业家解决发展难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的宣传报道,展示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要激发创新精神,对做出突出贡献、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以适当方式进行表彰和重奖,真正让企业家政治有位、发展有为;要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鼓励支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脱颖而出。
  
  四、共建共享“同步子”

  共建共享的过程也是开放共赢的过程。沁水21万人,就有16万人是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4还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59人。从城乡居民收入看,2017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2个百分点,但绝对额仅占城镇居民的2/5;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长畛村是收入最低的秦庄村的3倍多。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看,2016年全县收入最高的郑村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是收入最低的苏庄乡的150倍。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县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村村之间差距很大,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建共享,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开放的思路、开放的办法,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全面打好城乡统筹发展硬仗。一方面,要打胜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确保2017年摘帽、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要注重扶贫模式的开放,用好互联网、微信、云平台等新媒介,补齐电商这块短板,加快建设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同步推进各乡镇、重点村的电商站点布控,有效解决我县电商人才不足、品牌缺失、统筹不够、宣传不力等问题,不断拓展我县优质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对接空间。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基础工作。特别是要在全县基本完成土地承包地确权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胆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成功经验,加快我县农村土地资源的有序流转,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导支持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农村建设;要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在信息咨询、经营指导、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人气变财气;要大力开展环境美、风尚美、文化美、生活美“四美”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城乡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厨、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厕所革命”新要求,加大力度推进“厕所”革命,尽快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升沁水对外整体形象。

  对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充分发挥共建共享的推动作用,坚决做到“四勤”:一要勤思考。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更大的责任担当、更好的精神状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全省建设“示范区” “排头兵”“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和全市改革发展部署要求,琢磨研究沁水的发展之路、改革之路、开放之路。二要勤下乡。结合全省万名干部大调研活动,主动深入乡村一线,把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重大方针政策传递到乡村,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带上来,真正弄清楚群众想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三要勤对标。放眼全国,对标先进,瞄准发达地区,把沁水发展放到更大的坐标系中来考量,用开放的思维、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找差距、补短板,拿出真招实招,加快转型步伐。四要勤宣传。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带动全县21万人民群众大力宣传沁水的发展机遇、投资政策、营商环境,喊响叫亮“千年古县?如画沁水”这一金字招牌,形成“沁水生态环境好,发展环境更好”的口碑,全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沁水!

(作者系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