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关于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8-09-17 05:02:55    来源:百日调研  

梁丽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适应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大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利用专门时间对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集中赴县区调研、召开座谈会、分组走访、微调研等形式进行。期间,召开座谈会5次,走访群众200余人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95所,另有小学教学点64个。小学471所,完全初中1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8.13万人,其中小学11.38万人,初中6.75万人,特校0.07万人。专任教师1.61万人,其中小学8944人,初中6746人,特校123人。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99%,生师比为12.72: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41%,生师比为10.01:1。全市小学在校生中有寄宿制学生12691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444人,农村留守儿童1781人,分别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1.15%、11.81%和1.75%;全市初中在校生中有寄宿制学生2311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558人,农村留守儿童2462人,分别占全市初中在校生总数的34.23%、11.19%和3.65%。

  二、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截至2017年,全市六县(市、区)全部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一)加强政府统筹,完善保障机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晋城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级领导和教师区域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大民生工程,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市、县两级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政策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6年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含民办学校),全市公用经费定额达到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寄宿生为小学800元/生/年、初中1000元/生/年),同时,为不足100人学校按照100人(含教学点)标准进行了补助。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及时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政策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层级督查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市政府责成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对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指导,严格按国家标准开展县级自评和市级复评,对发现问题认真整改,确保了创建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我市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现状,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一是2010年-2014年,全市六县(市、区)全面实施了“薄改计划”,累计投入约1.4亿元,对485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并陆续于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通过了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二是2011—2012年,我市继续大力了实施“双百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700万元,用于为1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体育、艺术器材和为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增添卫生安全设施;2013年,市财政投入700万元,用于为130所学校配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和为中小学装备114个理科实验室。三是2014年起,我市除城区外,在5县(市)启动 “全面改薄”项目,2014年-2015年,共下达“全面改薄”资金中央13060万元,省级967万元,市级每年下达580万元,用于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4-2015年,市级还每年下达580万元用于各县区的改薄和均衡验收项目。经过几年的大力投入,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均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四是教育信息建设化成效明显,“三通两平台”建设初步完成。2014年全市470个学校和教育机构连入教育城域网,网络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全市86.6%的教师和87.3%的学生;六县(市、区)全部完成了“班班通”工程;全市3万教师、35万学生,拥有电脑8.4万台,初步实现“人人通”;2013年建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开通了10余个教育教学平台,目前拥有各类资源50TB,全市81%的教师和18%的学生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城乡学校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上迈出坚实步伐。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一批新建学校项目相继完成,市区爱物学校、汇仟小学、凤城中学初中部、颐翠中学、建成投入使用;2016年,晋城八中、十一中、十二中投入使用,书院小学2017年投入使用,司徒小学、东王台小学、花园小学、西城小学、颐翠小学等都在建设中。二是扩大优质资源。从2014年开始,我市以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市区,确定5对学校,在高平市,确定3对学校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2015年全市又确定23对捆绑发展学校。通过帮扶捆绑发展,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统一管理、教学资源统一使用、教师队伍统一调配、教学工作统一考核,教学质量统一考评,实现了城乡学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互帮互学、资源共享、捆绑发展、共同提高的目标。2016年,市教育局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推行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发展共同体等多种办学模式改革。截至目前,已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城区、高平、阳城、泽州、沁水416所义务教育学校已经实现了办学模式改革全覆盖。三是规范办学行为。从2012年开始,城市中小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调整划片招生范围,制定招生实施办法,实行电脑随机排位、阳光均衡编班,“择校热”“择师热”得到初步遏制。2012年市区优质中小学班容量显著下降,小学控制在了55人以内,初中控制在60人以内。2014年达到了省定标准,小学45人,初中50人。督促中小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制定统一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严格规范考试和评价工作,严格教辅用书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制定《晋城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各类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一是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和特岗计划,累计补充录用教师900余名,其中特岗教师200余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其他新招聘教师除用于补充县城必要缺额外,也全部安排到农村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的不足。同时,建立了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2012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级领导和教师区域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市教育局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2012-2017年,全市共交流校级领导412人,交流教师5956人,分别占应交流比例的20%和15%以上;促进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5%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依托“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计划,用于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加强师德考核。出台了师德考核方案,召开了全市师德考核工作观摩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四是提高津补贴标准。从2011年开始,根据每年考核情况,为边远贫困山区乡村学校在岗教师发放1000元/人/年的交通费及改善生活条件补贴;特别是2014年,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增加师绩效工资总量,增设了津补贴项目和农村教师补贴项目,进一步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为促进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免一补”的基础上(2005年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及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实行免收杂费,2007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从2013年春季起,全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学生的教科书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发放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从2007年开始,按照寄宿生的23%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以2015年为例,共下达补助资金1233.72万元,为10621名寄宿生发放了生活补助。三是从2017年起,实现了全市五县(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前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六)实施配套措施,推进综合改革。一是逐年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从2009年开始,我们逐年提高了优质高中指标分配的比例,从2009年的20%逐年提高到2014年70%,2015-2017年保持80%。通过提高指标分配的比例,农村初中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初中生能够更多地进入优质高中进行学习,享受到优质高中资源。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许多在城市中小学上学的学生返回了原籍学校就读,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的压力,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逐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2013年我市开始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中考;中考体育总分从30分增加为50分,市县两级财政共配套269万元引进了智能化器材,体育测试全部采用智能化考试器材进行;中考首次实行网上评卷;完善了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2015年,我市又实行了中考网上报名、网上统一录取,加试了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其中理化实验操作10分计入总分,信息技术10分作为参考;2016年信息技术10分计入中考总分。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从2013年开始,我们加大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目前,全市各级中小学校全面推开了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市域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过市、县两级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市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意见》,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突出地表现为: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学位供给不足、乡村学校发展后劲不足,“择校热”“择师热”高烧不退。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应对失措。一是区域差异明显。由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和由办学区位和其他办学要素差异导致的校际差距,我市在短期内还无法彻底消除。二是承载能力不足。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外来人口源源不断的涌入,催生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爆发性增长,而现有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的就近入学需求。优质学校人满为患、一位难求现象在各县(市、区)普遍存在,在本市市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中原街小学为例,现在的班容量已经达到规定标准,水泉坡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回迁户及新购商品房住户大量入驻,据测算,至少需要增加2-4轨才能满足附近居民上学的需要。爱物学校建设时已经按照超前量进行了计算,但今年仅汇邦部分住户入住,班容量已经急剧上升,将来全部建成入住后,按该校现有的承载能力将难以负担。三是历史欠账较多。原旧城区学校、绝大部分乡村学校和城郊结合部学校,尽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办学条件有所改观,但其在师资配备、功能性设施等方面离优质均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仅冬季取暖一项,就使得县乡财政捉襟见肘,连正常的教学常规工作都处于勉力维持的状态。特别是今年大面积实施的“煤改气”取暖工程,仅气源费用就相当于煤炉费用的5倍,学校的正常经费远远支付不起。还有开发区办学功能剥离、将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移交城区管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等工作,也构成重新规划布局、资源重新配置,进而实现市域范围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严峻挑战。

  (二)“人”的因素成为制约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突出地表现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困难、师资结构性短缺长期存在、师资优化配置统筹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管人用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存量盘活困难。总体来看,城市学校师资专业素质较高,数量略显不足;乡村学校数量总体富余,专业素质急待提升。虽然各县采取行政手段推动了校长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努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但由于乡村学校生活条件差、评审职称难等原因,缺乏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政策初衷难以实现。二是结构配比不均。在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严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专职教师,在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一位老师同时兼4、5门课程的现象司空见惯,何谈保证教学质量;在城市,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女性为主的教师群体扎堆生育所造成的“产假式”短缺近两年尤其明显。三是体制机制不活。实现师资优化配置,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治本之策。但长期以来,受编制管理、专技岗位职数配备及人事调配等因素制约,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教师统筹管理和使用权限,很难推动师资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突出地表现为:专项资金投入不足、集约化发展程度不高、应用实效差。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站位不高、配套不力。一是统筹规划滞后。2001年,我市投入728万元,启动了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于2014年投入使用。这一举措当时在全省地级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但后续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继完成后,现有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基层对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迫切需求。二是引领作用不强。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教育城域网可提供的资源平台数量不足,提供专业服务的质量不高,加之基层学校校长、教师信息化认识和素养储备不足,致使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三是资源覆盖不全。各级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开展同步课堂和远程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

  四、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既是衡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是否公平、是否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需求为目标,聚焦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改进。为此建议:

  (一)立足于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一是以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为目标,对现有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再分配。在城市,以抓好盲区资源新建和解决旧城改造遗留问题为重点,新、改、迁、扩建一批优质学校,今后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尤其是涉及范围较大的城中村改造和大的商住项目,要合理规划、同步建设小学、初中,确保新增人口入学的需要;在乡村,以保持学校适度规模为重点,结合撤乡并镇,合理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审慎推进撤校并点工作,在保障边远山区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权利的前提下,集中优质师资、设备资源,办好一批有特色的农村优质学校。二是以高位均衡为目标,对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所列各项标准,建立完善常效投入机制,持续加大标准化建设投入,尽快补齐短板,力保2020年前如期通过优质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三是以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认真研究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归属问题,既要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又要在确保不增加社会矛盾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人权事权产权交割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立足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破除体制性障碍,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协调编制、人事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盘活现有师资存量,鼓励高平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广。二是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建立校长职级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中小学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新型校长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全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活力。三是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差异化生活补助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建立与上海师大及上海市金山区开展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市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水平,提高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实现我市教育质量大提升。

  (三)立足于提高教育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提高各级政府站位,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办好网络教育”的要求,瞄准实现教育脱贫和教育现代化两个目标,把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发展力度。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每年列支专项经费,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建成基础教育大数据系统,2020年前实现全市数字校园全覆盖。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总之,就我市而言,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而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全面提升教育软实力,把教育打造成为我市“一争三快两率先”的亮丽名片。

(作者系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