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城市委政策研究室网站
  公务员邮箱: 密码: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15:22:40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页



乡亲们的四个想不到


2018-11-19 05:27:52    来源:  

酒双鹏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老家在析城山下的一个小沟里。说也巧,我的人生同改革开放一样走过了40年。回望四十年,记忆中的一些东西竟如流水般地涌泄出来。今非昔比,最让我感受深切的是家乡变迁中乡亲们的“四个想不到”。

  三十多年前,家乡还没有通电。煤油灯、蜡烛、电石灯是乡亲们当时基本的照明工具。那时自己还小,每天早晚自习课都是在煤油灯下完成的。黄泥墙皮、圆木大梁,“蛛网”悬顶的教室里,一束束昏暗的灯光映着小伙伴们清澈的眼睛。其间,趣事颇多。煤油灯会把打瞌睡的同学烧得大声尖叫。有时一不小心“灯倒油泼”,引发“案上大火”,常会造成“书残页缺”或“半截诗文”。那时,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是小黑脸、小黑手。记得一次上晚自习,我看书时,由于光线不足,不由地靠近了油灯,一下子,油灯的火扑着了我的头发,惊慌失措的我操书胡乱一拍,终了了一场“顶上之灾”,搞得自己好狼狈,小伙伴们则笑的肚疼。

  那时能用上电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

  没想到一年后,村里来了不少挎黄色布包的人,开始树电杆、架电线,拌着清脆的鞭炮声,家乡通电了,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光明”。

  记得通电的第一个晚上,乡亲们欢呼雀跃,望着“刺”眼的明光,啧啧称叹。邻居牛大哥还兴奋地叨着“大槐树”香烟踮起脚对着灯泡点烟,引得大伙捧腹大笑。

  在“有了电,真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的童谣声中,家乡开始了快速发展,乡亲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村里原来用的石磨、石碾早已“光荣下岗”,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方便的磨面机、粉碎机。延续了千秋百代的手工夏收秋作,也因用上了脱粒机、收割机、播种机而不在竭力。由于有了电,乡亲们的生活也大大改变。家里的电器从最初的收音机、电唱机、黑白电视机到家庭影院、洗衣机、冰箱再到空调、电脑……不断地“升级换代”。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环保路灯也照亮了儿时热闹的街巷。

  家乡的路是同样令人难忘。打小记得村里通往镇上的路,是一条宽不足两米且荆棘满道、土石凌乱的沟中“小肠”。八十年代,这条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骡车”;扬鞭的车夫驾着骡儿慢慢腾腾的“跛”着,一天去趟镇上,还要摸黑。进入九十年代,村里发动群众大规模地对这条路扩修一番,也仅是宽了一点,没有较大改观。只是骡车变成了“农用山轮车”和“摩托车”。在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山道上,三轮车成了名副其实的“蹦蹦车”,人坐在上面能“擞”断肠。一面临着悬崖,胆小的还不敢坐。即便十分谨慎地驾驶也常会因一些机械故障而坠崖,那时,每每听到“车覆”声,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

  要是晴天还好说,雨雪天就不敢想了,一下雨,车一旦陷入泥中,任你使劲浑身解数,就是动弹不了。车在上面冲大阵,人走在上面“趟泥丸”。

  深深地记得1999年冬,表妹要嫁到二十里外的一个村,可天公不作美,就在她出嫁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亲戚朋友慌了神,怎么办呀,婚期又不能改。好在天逐渐放晴,雪消大半。

  结婚那天,作为送亲的我随车早早上了道。一路上,婚车蹒跚挪动。向阳处泥泞难行,背阳处光冰险行,方向极难控制,一辆辆婚车摆着“八”字舞走走、停停。如果一辆车发生情况,后面的车就必须远远地停下。面对陷在泥中的车,大伙铺草的铺草,垫石头的垫石头,推的、撬的,集中火力“驱”车行。好不容易“启动”了这辆,那辆又起不了步,此起彼伏,忙忙碌碌,很是热闹。我坐的一辆小车,在最后边,左右摇摆,好不容易熬上了一道坡,却“累”得爆了胎。又是顶、又是支、又是抬,约莫三十多分钟的鼓捣,终于再次上路了,一路泥雪一路歌,真是艰辛。迎亲的送亲的一个个都是“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一双双泥手冻得发肿,人也折腾得肌肠辘辘。婚车也成了山地赛车,涂满了“泥水画”。不足三十里的路,走了整整五个多小时,到村里已是下午多了,大家胡乱吃了一顿,匆匆又往回赶……

  无奈的乡亲们巴望着,巴望着能有一条光滑的柏油路。

  2003年的春天,全市擂响了“村村通”战鼓。家乡人民也不甘示弱,想不到短短一年,就铺上了水泥路。一举解决了世代出行的大难题。现在,每次回家走在光滑平整的水泥路上,我的心里舒服多了,敞亮极了。随着“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和阳蟒高速穿村而过,越来越感觉家乡与世界的距离是那么的近。如今,村里不少人家都买上了小车,出入更方便了。   

  乡亲们能吃上自来水,谁也想不到。

  在通水的那天,邻居土牛大爷摸着水笼头流着泪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老汉有生之年还能吃上自来水。”

  记忆里的家乡,总是缺水。乡亲们吃水都要到距村三里地的一处山泉挑水。一根扁担、两只桶,祖祖辈辈撇不下。

  对于常年缺水的乡亲们来说,滴水贵如油。他们常常将洗菜的水留着洗碗、洗罢碗再饮牛;洗脸水只能漫过盆底,浸湿毛巾。

  逢着好年景还好说,要是老天稍瞪瞪眼,那就更苦了。要不到十里开外的一个村挑水,要不一户着一人白天黑夜到泉沟排队等水。夜半三更,风高月黑,山路上,挑水的人们不断线,有时挑着满满一担水,上气不接下气快到村时,被“搓脚子”一滑,人倒桶烂,欲哭无泪。水也常常是引发乡亲们关系紧张的“导火索”。村里有几户人家曾经因为争水而“动武”。水是乡亲们心头难解的结呀!

  饮水解困工程让乡亲们始料不及,一股股清泉流进了乡亲们的心坎,圆了乡亲们的“水梦”,大家手舞足蹈,额手称庆,饱尝着“甘霖”之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的需要,乡亲们的通讯工具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人和外界联系靠的是村支书家的那部老式手摇电话,吱吱吱摇半天,接到镇上,镇上再给转接,半天也联系不上,遇上点急事,急红了眼也没办法。后来村里接上电话机,但那也只属于少数家庭的“专利品”。再到后来有了手机,那时拿个手机回到村,大伙你摸摸我看看,挺新奇的,可也是个“半头砖”,没网络打不通呀!乡亲们都说咱这山庄窝铺,人家不可能给你通那“玩意儿”(信号)。
   
  后来,移动信号全面覆盖再次让乡亲们想不到。手机能打了!喜讯回荡在山村。如今,村里人人都用上了手机,乡亲们和外界更近了,信息更畅快了,致富门路更宽了……

  免除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亲们有了更多的想不到,一个个意外的惊喜不断添彩着乡亲们的生活,一个个想不到也映照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步入新时代的乡亲们正在希望的田野上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阳城阳泰集团屯城煤业有限公司)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政策研究室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
主办单位: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
电话:(0356)2198800 邮编:048026 电子信箱:swzys@jconline.cn jcswggb@126.com
最佳浏览效果 显示屏分辨率 1024*768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