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当前位置: 首页>> 调研报告



全市农村“空壳化”现象的调研


2018-01-29 09:43:20    来源:  

李天胜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建设,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仍落后于城镇居民。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在全市部分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空壳化”。许多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风貌已渐渐改变,村子逐渐冷清,青年人离开农村,剩下的是妇女、儿童、老年人这些留守人员。农村“空壳化”现象,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全市农村“空壳化”现状

  我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属黄土高原的内陆山地丘陵山区,人均耕地1.25亩。全市下辖六县(市、区),共2278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妇女、儿童、老人,形成了农村“空壳化”现象。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市农村“空壳化”现状,积极破解农村“空壳化”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对全市农村“空壳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陵川县马圪当乡位于我市东南部晋豫交界处,面积236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全乡2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2098户,7515口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乡并镇、撤并乡村学校、村级集体经济萎缩、大量劳动力输出等诸多因素,全乡2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存在“空壳化”现象,现在农村多以老、弱、病、残留守为主。按照地域划分,以横水村为界,横水村以下6个行政村(双底、大双、古石、灵岩寺、武家湾、长山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大力开办农家乐,使农村“空壳化”现象有所缓解,但是一些自然村却空壳现象严重,有的一个自然村住1户,1-2个人,成了典型的山庄窝铺。而横水村以上19个行政村的“空壳化”现象尤为严重,100口人以下的村全部在横水以上。以巡家村为例,2002年撤乡并镇以前,巡家村有65户,289口人,而现有仅有27户,48口人,常住人口20人左右,靠种地为生。原有耕地面积345亩,现在常用耕地面积仅有185亩,有一半撂荒。村里有房屋200多间,而现在只有十多间有人住,其它都是大门紧锁,满院荒草,一片凄凉。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妇女多外嫁出乡。还有松根铺村,全村36平方公里,在八十年代初,该村还有40余个自然村,300多口人,而现在仅剩8户,20余人。像巡家村、松根铺村一样的还有东闸水村,腰带村、任家掌村、小郊村等。其他村因村情不同、地域不同等,不同程度存在着“空壳化”现象。
高平市野川镇圪台村,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总面积30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4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随着青壮年人携妻带子走出家门外出打工谋生或上学,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全村户籍301户,958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30人,仅占在册人口的不到四分之一。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20余人,整个圪台山上有房没人,一片萧条。

  和全国一样,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时期,进入“四化”同步推进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强势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国有2.69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就业,全国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在我市,随着撤乡并镇、教育资源整合、移民搬迁等因素,不少行政村人口大量外迁,即使保留着户口,也常年不在家,许多村名存实亡,成为“空壳村”。泽州县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全县已有169个自然村成了居住人口10人以下的“空壳村”,这种现象造成大量宅基地、房子、承包地空置、闲置、撂荒。虽然随着农村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村两轮全覆盖等政策的实施,村里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家家门前有水泥路,通上了自来水,接上了路灯,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农民却因为就业、因为子女上学,不在村里居住,村里成了一个个空壳,逐渐失去生机。

  二、农村“空壳化”带来的影响

  农村“空壳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空壳化”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当前“三农”发展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引发土地大量撂荒闲置,农业生产滞后。随着农村中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举家外出,留守老弱妇幼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无力耕作,大量土地撂荒,一年比一年严重,有的村庄几乎荒掉了80%的耕地。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农村每年撂荒耕地超过3000万亩,土地撂荒,带来粮食减产、土地质量下降以及冲击承包制度和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缓慢。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是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危害社会稳定。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空壳化”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家庭的“空巢化”,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遇到突发事件或社会治安问题,无法及时有效防范和应对,而且,农户中安装防盗门窗的寥寥无几,仅凭一把挂锁很难挡住犯罪分子的黑手。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在农村发生的这类案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抵抗社会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三是引发社会管理问题,农村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成本大幅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基层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时,需要设法找到外出务工人员,如每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收缴、各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的落实都需要设法通知到本人,让本人委托相关人员行使其责任及权利,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公益事业劳动力变少,筹资筹劳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建设进度。

  四是引发“三留守”问题,留守老人农村养老、留守妇女务农、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困境。由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农村“三留守”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市留守妇女保守估计也超过了3万名,80%的留守妇女成为男工女耕模式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留守儿童方面,17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超过1.3万人,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夫妇双方外出务工人员中,90%以上的子女是留给老人的。他们的生活、学习一般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负责监护。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无精力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管教,加之教育上的隔代,心灵上的不沟通,致使部分农村在校学生逃学、厌学甚至辍学,提前进入社会,极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同时,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十分严重,他们儿孙满堂,却孤守晚年;他们年迈体弱,却肩挑生活重担;他们疾病缠身,却硬扛硬撑。本应安享晚年的老人成了“留守”一族。亲人的远离、体力劳动的繁重、隔代教育小孩的无奈、经济上的困窘成了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是引发农村治理难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维护难以保证。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极少参与农村事务发展,也不在意行使自身权利,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加之农村党员老龄化,长期缺乏大量优秀青年农民的补充而软弱涣散,影响农村民主化进程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仅剩老弱妇幼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活力,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极易渗透。同时农村环境建设整治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进村道路修缮维护、活动室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等需要提供劳力的工作难度加大。

  三、农村“空壳化”现象成因

  农村“空壳化”现象深刻反映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社会结构失衡、城乡发展不均等深层次问题。分析农村“空壳化”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客观上有问题,主观上有差距”。

  (一)客观上的问题

  第一,经济问题是形成“空壳村”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种粮效益低下,我市粮食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少数地区为一年两熟,高平、陵川、沁水三县(市)大部为一年一熟的春播玉米种植区。以一年两熟的小麦—豆子种植模式为例,售粮收入加上种粮直补资金,每亩总收入为1095元;除去肥料、农机作业、农药等费用(不含人工费),亩纯收入约586元。以一年一熟的玉米种植为例,售粮收入加上种粮直补资金,总收入为850元左右;除去农机作业、农资等费用500余元,亩纯收入约为350元。种粮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另一方面,城市打工收入较多,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大头,达到64%。农民一年种植效益比不上城市打工一个月的工资。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2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635元,收入比为2.43:1。在城乡收入存在如此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民面对盖房、结婚、养孩子、看病等许多现实问题,仅靠农业劳动获得的收入应对生活极为困难,只能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第二,发展问题是形成“空壳村”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里可以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有利于在求职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个由农民离乡——非农就业——向市民转变等环节构成的“农民的终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有稳定收入、在城市扎下根的农民携妻带子举家迁入城市,完成了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但更多的农民则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两人一起长期离家在城市打工,这部分人依然保留着自己承包的土地,随时准备在城市无法立足时返乡务农。

  第三,城乡差别是形成“空壳村”的深层次因素。农村两轮“五个全覆盖”开展以来,全市各地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垃圾污水处理、绿化、集中供暖等方面,差距很大。农民守着领先全国的煤层气储量,却仍然是用煤做饭和取暖;住着漂亮的农村建筑,周围却是堆放的垃圾、横流的污水。农村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文化娱乐、医疗条件、教育状况等与城市的差别,使更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异地求职、外出打工、举家外迁,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差别,使农民不愿亏了下一代,迁居到教育资源好的城镇或中心村。以高平市圪台村为例,全村因为小孩外地上学78户人外迁。这种情况就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挑战。

  (二)主观上的差距

  第一,重工轻农。主要表现在,农民离不开土地却又看不起土地,个别领导口头上重农却在工作上轻农。一方面,农民重工轻农,虽然土地仍是农民的命根子,但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到土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农村年轻人不愿务农、不会种地,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种田成了捎带的事,农业出现兼业化。多数农民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起。另一方面,有的领导也存在重工轻农的现象,作为“煤铁之乡”,煤炭是晋城发展的“宝贝”,在给晋城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晋城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利影响。有些领导在“三农”上重视少、关心少、投入少。在周边地市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我们的农业产业却在徘徊不前,小产业做不大、大产业做不强。

  第二,重富轻穷。农业农村工作点多面广,所以部分领导干部养成一个习惯,在推进“三农”工作上,过去往往把眼睛放在经济基础较好、基层组织战斗力较强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抓个典型,树个样板,美其名曰“以点带面”,却很少到贫困偏远山区抓工作、促发展。目前我市一些富裕村的发展并不次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有些甚至提前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可这些样板在我市多数农村学不起、也学不来,在一些偏远贫困山村,多年来不仅没有得到发展,而且正在萎缩衰落,“空壳化”现象应运而生。

  第三,重形式轻效果。2005年起,我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搞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即“十个全覆盖”,虽然解决了农村很多实际问题,但也要看到,也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财政资源的布局只注重了形式,却忽视了效率。比如,有的边远山区村,只有一两户人家,却要拿出上百万的资金搞“村村通”、“户户通”,有的自然村只有2、3口人,解决吃水却也需要三级提水、500米的扬程,整个工程投入近百万元,老百姓吃一吨水,只算人工投入和电费,就在5元钱左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随着煤炭资源的整合,大量乡村煤矿被整合,在接替产业发展上、新项目的建设上,在壮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村级集体经济无以为继,在两轮的“五个全覆盖”中一些村负债投资,村级债务的规模在继续扩大,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发展举步维艰。

  第四,重安排轻落实。新农村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安排部署,有些职能部门不重视、不负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各项政策措施没能形成合力,各自为政,没能形成“一盘棋”。在工作中,市、县两级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喜欢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很少面对面和群众交流,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留下“豆腐渣”、“半拉子”工程。有的政策措施没有经过调研、没有征求过群众意见,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大影响了工作的质量。有的村庄由于条件落后,农民等不及、等不来,早已人去屋空。

  四、对策及建议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农村“空壳化”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有效破解农村“空壳化”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建议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解决和改变农村“空壳化”现象。

  一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去“空壳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涉农部门和基层党委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到一线解决,牢固树立农民群众就是服务对象、广大农村就是办公室、上班就是下乡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坚定群众立场,坚持农业为先、农民为大、农村为重的理念,不断增强宗旨和服务意识,沉下心思、深入基层,努力以良好的风貌、过硬的作风、创新的思路破解农村“空壳化”难题,破解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瓶颈。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发展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破解农村“空壳化”问题,顶层设计、规划完善是前提,也是关键。要进一步做好全市农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要积极融入“四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理念,充分研判村庄整合搬迁、消亡缩减新趋势,注重与乡(镇)规划、县域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土地集约利用、文化传承保护、村容村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产业承接转移、人居集中集聚等内容,结合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项目,增强规划的全面性和操作性;要着眼长远、顺应农民意愿,客观真实做好村庄定位。什么地方村庄合并、什么地方整村搬迁、什么地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什么地方发展产业,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都要详细规划,要有“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解决农村“空壳化”问题,根本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中,改革户籍制度首当其冲,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要积极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要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和成本,允许农民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权益进入城镇。

  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有效解决农村“空壳化”带来的土地撂荒问题,政府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帮助农民流转土地,在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础上,研究出台我市促进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流转,集中力量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真正做好做活土地流转这篇文章。

  五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要继续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为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力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要选好“领头雁”,从外出务工人员中回请,从复退军人、致富能手中挑选等方式,切实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发展意识强、有一定致富能力和水平、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两委”班子。要加强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管理村级事务以及服务群众的能力。在一些资金分配上及发展项目上优先考虑“空壳村”。总结推广集体经济“空壳村”增加收入的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六是因村制宜选路子,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选准选对发展路子,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留住农民。特别是我市大部分“空壳村”,地处偏远山区,山大沟深、小气候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集中精力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想方设法吸引外地或本地种养殖大户或外商前来发展高效种、养、加,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要发挥好“靠山吃山”的优势,打好“特色牌”,要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古建筑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村。努力通过发展农旅一体,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加快农民培训步伐,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一方面要按照培训农民不当农民的思路,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职业素质,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转移到城市和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要培训农民当好农民,加强职业农民培训,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平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谁来种田”问题。同时要结合“三下乡”活动等,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系市审计局局长)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党建凝心聚力 人大务实有为
对2017年晋城工业经济走势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加强非公经济年轻一代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繁荣法学研究 服务发展大局
充分发挥人大作用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自觉增强八种本领
深化认识 担当作为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从文脉基因的三个维度理解文化使命担当
晋城市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凝聚榜样力量 践行核心价值观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