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抓瑞
我的家乡位于横河镇劝头村罗汉山脚下,是一个山峰林立、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村容整洁的山区村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改革开放,特别是晋城建市三十周年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已年过花甲,退休后住在城里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我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总要回家乡走几次,看看那儿的水,观观那儿的山,见见那儿的父老乡亲,每当离开的时候,我总是恋恋不舍,总想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记得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还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村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吃的是大锅饭,点的是煤油灯,穿的是粗布衣,走的是羊肠道,人们长年累月、年复一年,年终算盘一响,每个工分几角钱,生活十分贫穷,文化更是落后,每年难得看上一次电影、一场戏,最奢侈的也不过是村里的喇叭。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不仅如此,每天阶级斗争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山上到处是宝,人们却望而生畏,放着钱不敢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过穷苦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晋城建市以来的三十年间,我的家乡和全国一样,靠党的政策,调动了老百姓的积极性,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生活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八十年代,村里投资,全村架起了高压线,点上了电灯,解决了全村人的照明、农副产品加工问题。
村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开渠引水3公里,将麻池沟的水引进劝头,解决了劝头村最困难的人畜吃水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动群众,挖掘潜力,克服困难,使全村十个生产队三十八个自然庄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
大力发展桑园,请县、乡两级蚕桑技术员到村里授课,提高农民养蚕技术,大力发展优种桑叶,使全村的蚕茧收入年年都有新突破。
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提倡养牛、养羊,使一部分村民首先富了起来,像原任老书记刘李瑞、村民郭文敏、刘民旦、郭晋社等都是靠养殖业先走上了致富路。
九十年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种田,购买了犁地机、三轮车、收割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除此之外,还种植各种药材,利用荒山、坡地大搞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使劝头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绿。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村里修建了办公楼、教学楼、卫生所、舞台,购置了各种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医疗卫生条件,使学生上学、百姓看病方便了。
家家买了电视机,由原先的黑白到彩电,户户安上了电话,有的还安上了电脑,不少人买上了手机,有的家庭还买上了小车,不少人在城里买上了房。
村里拓宽、整修、硬化了水泥路,大搞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家乡,各点上放上了垃圾箱,各庄都安上了路灯,村里空气新鲜了,村民夜间出行也方便了。
根据山区特点,除搞好养殖以外,还发展地方特色,如黄花菜、花椒、核桃、木耳等,利用山区优势采集中药材,如小桃、五味子、青翘等。
今年村里又投资改变村委办公条件,翻修了舞台、卫生所,建起了农家乐,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如今走进劝头村,村容整洁、村貌美观、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讲规矩、守纪律,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幅标语映入眼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谋是新任支村“两委”干部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劝头村的百姓都说:劝头村变化大,百姓笑容脸上挂。过去崎岖泥土路,现在水泥路路通;过去夜晚不出门,现在夜间霓虹灯把路行;过去种地花销大,现在种地有补贴;过去看病掏腰包,现在看病能报销;过去吃水难煞人,如今水管接到家;过去晚上没事干,现在晚上把新闻看。今昔对比差距大,幸福生活乐开花。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回顾往事,感慨万千,在晋城建市三十年周年之际,看到村里三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由衷的高兴。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劝头未来的发展尽我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阳城县横河镇休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