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郜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需要不断提升党的城市工作水平,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城区城市基层党组织基本情况
城区位于晋城市中部,是晋城唯一一个市辖区,总面积144.38平方公里,既是晋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一个镇、七个街道,共有62个行政村和84个社区。目前,全区共有基层党组织574个,其中:党(工)委14个、二级党委6个、党总支26个(农村1个、社区3个、区直单位22个),党支部528个,党员9235人。近年来,城区区委坚决贯彻城市党建工作新要求,始终将城市基层党建作为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一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共建共享,大力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探索形成西街“1+2+N”新格局、钟家庄“党建引领 政企共建”新模式和东街“三联五共” 新机制,推动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建好新时代美丽晋城会客厅,勇当高质量转型发展排头兵”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部分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组织生活不规范不严肃。部分基层党组织因基层事务纷繁复杂,认为没有时间抓党建,把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隔立起来,强调发挥服务作用而轻视政治作用。同时,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把党建工作片面理解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对“三会一课”认识不到位,呈现出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读报纸念文件的多,深入学习的少,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缺乏政治引领和政治导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严重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经济、轻党建,重视本单位自身党建、轻视驻地社区党建的思想倾向,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维护稳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环境治理等容易反映工作成绩的方面,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致使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够用心。
(二)党建工作碎片化问题突出,没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常态。由于在行政上、业务上不相隶属,在组织上,街道、社区党组织又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约束手段,存在“小庙”难以管“大神”的现象。不能有效协调驻地的机关单位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等,在开展工作中很难得到这些单位组织的配合,造成各个党组织“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政,相互封闭,没有形成一个互联互动、共建互补的完整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没有成为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层党组设置中主要依靠严密封闭的单位系统,各党组织之间互不联系,“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党建工作条块分割现象突出,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
(三)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相对薄弱。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调整,得到发展壮大,商圈、楼宇大量增多,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但是党的领导在这一领域的根基还不牢。主要表现在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存在盲区。据统计,晋城市城区共有正常经营的非公经济组织3344个,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127个,党组织覆盖非公经济组织3177个,覆盖率95%;共有社会组织97个,社会组织党组织6个,党组织覆盖社会组织48个,覆盖率49%。究其原因,一方面,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由于自身性质,对党组织缺乏认识,认为党建工作不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固对党建工作的热情偏低,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内规模较小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存在数量较大,而这些小规模的组织中正式党员人数通常不足3人,不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固实现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难度较大。
(四)党组织建设标准、党员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城市基层党组织中涵盖了街道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党组织。同时,党组织中党员分布各异,党员结构同样非常复杂,涵盖了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大学生党员、退役军人党员等。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通常缺乏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建设效果以及党员的教育效果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如何评判,还没有一个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标准和办法,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呈现一般化、低水平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在实际党建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党组织的差异性以及党员情况的复杂性,简单按照同一模式或统一标准开展不同领域党建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党员教育管理也缺乏科学性,致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三、城区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面对当前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措施和方式方法,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认为,加强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政治引领、创新组织设置、建立科学有效标准入手,通过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全覆盖,真正成为为党员群众谋利益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
(一)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党组织政治引领力。一是支部设置要有“融度”。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社会治理等通常是城市建设的中心工作。如何让党组织在保障引领发展上体现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认为,就要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融入到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等工作中。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火线”探索实践,先后在拆迁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等一线建立“火线”型党支部22个,实现“难题、硬骨头在哪里,党组织就引领、保障到哪里”。二是班子建设要有“高度”。要始终从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高度重视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归雁工程”狠抓带头人队伍建设,可以探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兼任党组织书记机制,注重从管理层、业务骨干中选任,选优配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通过“三级包联”实现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提升。三是工作机制要有“力度”。围绕基本制度完备、内容务实管用、工作规范运行的目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务公开等制度,建立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四是阵地建设要有“温度”。要以满足党员群众最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活动场所,全面实施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打造特色“走廊文化”和“红色党建墙”,让党组织活动阵地切实发挥办公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一室多能”作用。
(二)创新党组织设置,完善全覆盖的组织体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以单位、区域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同时,探索以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为纽带、以各种形式为依托创新设置党组织形式。一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关联的优势,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可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将一定范围内从事相近产业的生产经营户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实现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二是整合城市不同区域内各类党群组织,建立区域型党组织。可以以商务楼宇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为主,因地制宜设立商务楼宇党组织;可以在商业聚集区、商业街区、商圈等区域以龙头商贸为主体,建立商圈党组织。三是围绕驻地企业、单位建立联建型党组织。组织驻地区直部门、单位党组织、驻地企业党组织与驻地党组织进行结对联建,通过活动互动、党员交流互信、企地发展互助、资源共享等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建共治共享党建新格局。四是按照“行业相近、业务相关、地域相邻”的原则,建立行业型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在民办学校、培训机构、民营医院、互联网企业、律师事务所等行业,组建联合党支部,实现抱团经营、联合发展。五是按照“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组织群众参加活动”的标准,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把行业、特长、兴趣、技能和需求相近的党员划分在一起,建立党组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党建内动力。六是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可以以流动党员流入地、流出地为主建立党组织或者建立人才市场党组织,负责接收、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流动党员。
(三)突出特点、把握关键,建立科学有效标准体系。精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要结合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及党员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此,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党支部和党员“双争优”活动,明确了不同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双争优”工作内容,并具体差异化量化了“双争优”赋分标准。一是在党组织建设中,在统一组织体系建设、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等标准之外,社区党组织建设重点突出服务群众主题,创新党员承诺践诺、设岗定责、联系群众等为民服务载体;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重点突出作用发挥,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突出阵地建设,固定活动场所要达到“六有”标准。二是在党员教育管理中,除了要求党员要做到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认真履行职责、模范遵纪守法,还注重结合不同类型党员特点,突出重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员要注重开展设岗定责,设置政策宣传、民事调解等岗位,让无职党员有担子、有压力、有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在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志愿服务、廉洁自律等方面,立足岗位走在前、作表率、创佳绩;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要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争当技术“尖兵”、业务专家和岗位精英;流动党员要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离退休老党员要发挥处事经验足、群众威望高等优势,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理,力所能及协助党支部化解群众矛盾。
(作者系中共城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