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课题组
沁水县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基层党建助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依靠农村党员这个“主力军”,全面贯彻市委四句话总要求,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党建融入发展、用党建推动发展、靠发展检验党建,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沁水路径”。
一、主要做法
——培养能干、肯干、会干的党支部书记,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有了“领头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下沃泉村支书刘李斌始终认为“党建不抓,人心不齐,就算再大的成就也可能坍塌”,多年来,他带领班子群策群力,用制度管人、用党课信民、用产业富村,走出了一条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下沃泉之路。为了建设“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沁水县突出“选、培、换、奖”,涌现出了侯村村韩小抗、下沃泉村刘李斌、西大村崔立军、河头村曹国堂等为代表的一批抓实肯干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其主要做法是:构建多元选拔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优化选人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完善激励保障等10条举措,打破地域、身份、职业、年龄界限,在先进党员中“推”、机关干部中“派”、普通村民中“找”出“领头雁”;实施“领头雁”强体展翅行动。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走出去”,赴知名大学、农业院校和乡村振兴先进省市培训学习,到2020年实现培训全覆盖,同时开展农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试点工作,到2020年在条件成熟的乡镇稳步推广;实行县委组织部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确保2019年底全部转化提升,定期开展分析评估,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予以撤换;每年对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表彰奖励,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
——推行“一梁三柱”工作机制强基固本,农村干事创业有了“好机制”。制度实党建强,十里乡党委破解农村副职干部管理困局,出台以“派工制”为核心的《十里乡农村副职管理办法》,将职位和职责分离,工资与职责挂钩,打破了原有职位和工资挂钩的模式。即:对于村级工作,由支部书记按照副职职责分工进行派工,如果本人因故不能接受派工的,可以派工给其他副职、网格员、村民组长等,接受的派工越多,派工工资越高。这是基层破解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的创新举措。沁水县委将十里乡的做法吸收到“五强五抓”战略和三项重点为主要内容的“一梁三柱”工作机制中。“五强五抓”即实行强核心、抓班子,强素质、抓队伍,强规矩、抓管理,强服务、抓发展,强激励、抓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三项重点”:一是规范落实农村党组织生活“六项制度”,明确了教育培训、“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党日活动、民主评议党员六项制度的工作流程、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推动了党组织生活的经常化、规范化,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堡垒”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了农村干部绩效管理机制。通过年初定职责、定薪酬,年中和年末分别考核的“两定两考”办法,对农村干部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发放挂钩。特别是针对部分村干部因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任职不履职”的问题推行了“派工制”,激发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两委”主干薪酬达到上年度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一肩挑”的达到3倍。三是出台乡村治理“五个管好”办法,在管好资金、决策、工程、招投标、公开五个方面,制定了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一整套制度,探索了一条集民主决策、规范管理、遏制腐败于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
——因地制宜抓产业促发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有了“核心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黄金27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沁水县土沃乡抢抓机遇,榨尽政策红利,按照“快一步、出经验、做示范”的要求,结合乡域实际,围绕“融合农林文旅康,发展全域大旅游”规划思路,以农业为基础、林业为保障、文化为底蕴、旅游为平台、康养为方向,编制“百里画廊”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确定在五个重点村和迎白旅游公路沿线发展六个产业示范区,构建以要素联结带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大力度盘活宅基地,依托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和南阳抗大校址,投资6000万元,建设沙拉沟和张沟民宿康养项目,打造南阳康养旅游区。杏则村通过支部+公司+股民形式,盘活废弃宅基地,建成徒步小镇及青年客栈、农家乐。投资5000万元,建设千亩连翘种植区,同步配套观光步道5000米,建设杏则连翘观光徒步区。下沃泉村创新小型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在法治的框架内,提升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资金整合力度、群众参与力度和项目推进速度。下格碑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土地确权工作进一步向深向细推进,破解产业用地难题,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西文兴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选创工作,赋予“柳氏家风”新的时代内涵,让听起来空洞的文化传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文明养成。南阳村瞄准3A级景区村建设目标,把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到乡村治理实践,实现了由资源整合向产业融合的转变,由带动增收向主动创收的转变,由文化名气向旅游人气的转变。
二、经验启示
市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先行先试、善想善试,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先后出台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黄金27条”和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实施办法,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落实,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沁水县党建引领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核心在干,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三基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市委四句话总要求,在干中解放思想、抓人促事、融合资源,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启示一:解放思想。晋城发展出路在改革开放,关键在解放思想。乡村振兴是市委确定的“三件大事”之一,事关全局,马虎不得。
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在中原经济区城市群中,我市自然风光秀丽、古堡古建众多,人文历史悠久,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资源依赖和对农业农村的忽视,导致我们守着“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住在金山上,却勒着裤腰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村里缺少带头人,缺挣钱门路,缺凝聚力,导致青壮年劳力和优秀人才流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员的手举起来了,群众的手就举起来了;党组织动起来了,群众就会跟着动起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直接决定乡村振兴成败。
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深刻认识其规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商品生产,传统农业自耕自作是产品生产,必须把产品商品化作为重要一环;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家庭经营,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效盘活土地这个关键。通过完善产权制度盘活土地资源,是未来乡村能否真正实现振兴的关键。市委、市政府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个关键,在今年出台的《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大胆先行先试,推广泽州县“三块地”改革全国试点的成功经验,科学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做法,就如何在改革中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地等“四块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具体操作办法。办法字数不多,但含金量很高,是指导我市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我市农业农村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必须让广大群众知晓政策,吃干榨尽政策红利,早日从政策中得利,靠勤劳走上致富道路。
启示二:抓人促事。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必须选优配强参与农林文旅康建设村党支部书记。
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要逐村按人综合研判。按照“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培育一批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改选部分不解放思想连摊子也守不住的;要拓展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渠道,鼓励在职或退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回本村任职党支部书记;通过开展培训、专家授课、外出学习等方式,让肯干事的不断放大眼界、放宽胸怀,提高目标、提高标准;要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治理能力,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全面推广党支部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明确推行党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人兼”,做到凡是村级集体经济重要事项,必须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
实行农林文旅康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眼界宽、专业强、在村内无利益羁绊等优势,根据干部工作经历、性格、特点、特长等,派驻到最需要的村庄。要提升第一书记在基层党组织地位,在软弱涣散村,实行第一书记党支部负总责制度,明确第一书记任职期限按同期支部书记任职确定。通过定地位、定时间、定任务,打消“第一书记是临时书记”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定下鸿鹄志、立下扎根心、谋出长久计,不出成绩绝不收兵。
要落实好基层干部待遇。严格执行村干部基本报酬有关规定,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实行村干部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采取基本报酬加绩效考核奖励报酬方式发放。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倍标准确定。年终绩效考核奖励由乡镇党委和政府根据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等情况确定,标准不低于其本人本年度月平均基本报酬,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落实村(社区)组织运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启示三:融合资源。党建引领只有落地落实才能发挥作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才能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要融合乡贤。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没人不行,乡贤就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要全面调查摸清乡贤底数,充分利用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全面开展走访摸底,建立乡贤人才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回乡投资。充分发挥乡贤带头人的作用。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群体中,培育一批乡贤带头人,通过组建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帮助村“两委”共同管理村务,使其参与、融入到基层管理中,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德治、自治、法治、贤治”的良好机制。
要融合产业。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载体打造党建联合体,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推动“党建链”与“发展链”“治理链”“服务链”“生态链”等多链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红色引擎”。
课题组成员:杜高生 王天亮 闫慧敏 庞浩浩 王敏媛
执 笔 人:王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