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科网格是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为基础,整合部门“网”“员”,承担党建、综治、公安、民政、环保等部门的基层网格管理工作,实现“一网运行,全域覆盖”“多元合一、一员多用”。2019年以来,城区、沁水作为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初步构建起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我们对两个试点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推进我市全科网格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城区、沁水两个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力组织实施。两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科网格建设工作,将党建引领作为社会治理的主线,贯穿全科网格建设全过程。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列为县(区)委、县(区)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由县(区)委政法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立了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联动、即时响应、有效处置的工作格局。
(二)整合调配各类要素,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按照构建“一张网”要求,实行一网统揽,科学划分网格。城区在原有环保网格基础上,融入综治、安监等网格,将全区整合划分为676个网格;沁水将原先的251个网格调整为512个,基本做到了网格“全覆盖、无缝隙、无盲点、无重叠”。二是按照“一格一员”标准,配齐人员队伍,增强人员素质。城区成立了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兼职网格员队伍;沁水整合9部门11类信息员职责,在县、乡(镇)两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专干,选拔组建了村(社区)级专职网格员队伍。三是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整合原有条线资金,强化经费保障。城区将统筹条线资金用作网格员的基础补助、专项补助和考核奖励;沁水建立专项财政资金,按一定标准转移支付至乡镇统筹使用。
(三)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精准防控管理。一是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城区以省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平台为依托,纳入党建、综治、环保、文化旅游等11方面工作;沁水积极研发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平安沁水”手机APP,整合各部门原工作平台相关职能,打造具有智能流转、联动处置、闭环运转、全程留痕功能的网格化智能应用系统,对各类社会要素全面列管和动态管控。二是构建分级指挥体系。城区建立了区指挥中心、镇(街)分中心、部门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分级受理、分析、研判和交办、督办各类事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分级指挥网络架构;沁水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为基础,建立了县、乡两级全科网格化服务中心。
(四)建立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工作。一是明确工作职责。整合综治、环保、文化、安监、水务等部门下沉准入网格事项,编制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了网格员政策宣传、信息采集、民生服务、矛盾调处、隐患巡查、社会监督等职责。二是建立事件分级流转机制。各层级根据事件涉及范围及难易程度,按要求处理网格事项,确保事件及时分析研判、及时分流指派、限期处置到位。三是突出亮点特色。城区探索建立“全科网格+全科社工”模式,加快推进工作职能与网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沁水按照“务实管用、一乡一策”工作思路,选取工业乡镇、农业乡镇、边远乡镇等不同类型的典型,树立标杆,互学互鉴。四是严格考核管理。城区建立网格员聘用、解聘机制,以“有进有出”的方式增强网格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沁水实行日巡查、月通报、季分析的制度,对网格员实行积分制管理。
二、我市全科网格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市级层面统筹配套有差距。全科网格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当前,我市市级层面在整体组织和设计上还有不足,一些市直部门对全科网格认识不充分,布置工作、进行考核时仍以原条块为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层的负担。二是网格事项准入标准不一。全科网格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入格事项的数量多少和难易程度必须与网格的实际承载力相匹配。两县(区)入格事项较为繁重,城区包含7大类125项任务,沁水包含6大类78项职责,网格员除政策宣传、采集信息、联系群众外,还普遍承担了综治、环保、计生、社保等几十项内容,以及各种临时性、应急性任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项,依靠全科网格去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三是工作力量和内容整合不足。两县(区)“一张网”设置基本完成,治理资源下沉、综合执法改革等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仍在推进,还存在一些政务服务资源碎片化现象。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整合行政资源开展联动工作的手段还不多,部分网格进驻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影响了网格作用的整体发挥。四是各方责任分工不明确。一方面,部门与网格的权责边界不够清晰,有的部门入格后主动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意识有所减弱,存在甩包袱思想。另一方面,网格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模糊,在处理具体事务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二)要素保障不到位,运行效能有待提高。一是经费保障不足。全科网格建设离不开经费和人员保障,但目前资金保障较为有限,全科网格员的待遇不高。沁水专职网格员每人每月工资为800元;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基层网格员主要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兼任。二是绩效考核需改进。网格员的考核目前侧重于上报信息数量、事项办结率,对于发现问题能力、工作完成质量、群众评价等指标的运用及在考核中如何兼顾各网格实际情况差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全科网格占部门考核的权重较低,难以最大程度调动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三)平台建设存在壁垒,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信息壁垒尚未打通。城区、沁水主要依托综治平台建立了区县一级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工作平台,但部分单位如环保、水务、市场监管等按照上级规定仍沿用原有平台,相关业务系统存在数据壁垒,网格员需使用多个手机应用报送信息。一些进入一体化工作平台的系统数据不能及时互通和共享。二是平台功能不够完善。两县(区)的综合信息调度平台均已实现信息采集、事件处置和汇总功能,数据分析、形势预测、动态监管等深层次应用模块尚未进入实质运作,对汇集的数据未能有效提取、全面评估、研判分析,在为全科网格工作提供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持上存在困难。
(四)开放程度和融入性不足,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全科网格的优势在于对各类基层治理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从两县(区)的情况看,行政力量主导了社会服务管理资源的提供,而党员、志愿者、“五老”等社会各方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途径和渠道有待畅通,群众的整体参与度还有提升空间。
三、对我市全科网格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位谋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级层面成立全科网格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城市管理、环保、应急管理、公安、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建设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和具体任务,尽快从市级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全科网格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发展轨道。
(二)科学划分网格,明确建设重点。一是明确基础网格。按照全域、全员、全程的理念,整合各部门网格,根据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等原则,区分农村和城市,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单元,明确“一张基础网格”。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人口集聚区,以及较大规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景点等特定区域,可单设专属网格。全市各级各部门凡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必须依托基础网格进行,确保基础数据、业务规范、指挥调度“三统一”。二是明确功能定位。统筹把握职能界限和责任范围,突出全科网格在推进党的建设、法规政策宣传、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隐患排查、便民服务、民主监督等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的作用。按照“全科不是全能”“整合不是替代”,厘清综治中心与综合服务中心的关系,厘清网格与村居(社区)的职责边界,梳理村居(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长、网格员等的职责清单,促进网格工作与基层执法、公共服务工作有机融合。
(三)强化信息支撑,推进平台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网络平台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网络平台体系。组建市级管理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全市网格管理、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市辖区可依托市级平台,将管理事项纳入市级网格化管理系统。成立各县(市)、乡镇管理服务指挥调度中心,打造网格信息汇聚——派分处置——跟踪监督处理“闭环”,确保管理监督不缺位、执法行为规范化。二是积极打通数据信息壁垒。以社会治理“一张网”为基础,对接“12345”政务服务热线、“雪亮工程”、政务服务平台等,加大网格内信息采集和整合力度,做到一人采集、多人共享,一部门录入、多部门共用。市里要积极与省级部门沟通,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通道,实现信息整合和数据互通。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参与治理格局。一是组建专业化网格员队伍。健全网格员选聘机制,通过职能叠加、人员转岗、公开招聘等,加强网格员配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在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可建立专门负责网格员队伍运营的公益类社会组织或管理公司,在基础偏弱的地方可采用村社干部兼任网格员的方式。入网相关部门要定期专业辅导,帮助网格员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做到“一专多能”。二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网格化治理。组建社会化的群防群治、志愿服务、公益组织等队伍,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事项,由社会组织依法提供,政府要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探索建立义务网格员和志愿网格员制度,努力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三是建立基层综合执法队伍。一是统筹城市综合执法。在区划调整的基础上,理顺市、区、街道三级政府城市治理体制。合理分配三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发挥市级统筹决策、区级综合管理、街道治理服务的职能作用。二是分类推进县(市)域综合行政执法。县(市)级按照“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原则,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执法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归并和保留必要的专业执法队伍。三是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一支队伍管执法”原则,整合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五)完善体制机制,推进长效管理。一是建立网格事项准入机制。一方面,要制定部门业务事项下沉程序和标准。对入格事项严格梳理、审核,按照“成熟一批,纳入一批”,根据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将适宜网格化管理的工作纳入网格。另一方面,要加强入格事项的动态管理。结合群众反映或咨询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入格事项,确保网格化工作细化到位、群众满意。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结合原则,统筹相关经费资源,将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和工作经费、网格员薪酬(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公益项目基金等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拓宽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资金来源渠道。合理确定网格员的劳动报酬、工作补贴和绩效奖励,确保留得住人、管得好事。三是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发现问题、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查考核等综合指挥工作机制,实现基层管理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事件流转处置机制,及时对各类信息事件进行流转处置,不得将应由乡镇(街道)或部门处置的事件流转返回到网格并交办网格员处置。四是完善考评机制。建立网格员队伍监督考核机制和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形成分级考核、分类考核、量化考核并行的监督考核体系。结合群众对网格员的评价意见,加大民生服务方面的权重。规范信息报送和现场巡查制度,设置不纳入“办结率”考核事项,以考核指挥棒引导网格工作转型。将考核与报酬挂钩,适度拉开档次,确保网格化服务管理优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