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大 张先堂 张淑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继出台了《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中共晋城市委办公厅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意见(试行)》。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案例。
一、老典型永葆青春——以献义村为例
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地处县城西18公里处,是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纯农业村,村里总人口近700口人。从1972年起就是先进集体。但是,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拿不出那么多的钱去干大的项目,2001年,新一届两委班子就从村民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确立了党建先行、“德孝”三村的措施。
一是党员带头打扫卫生。村里有18个公厕,因无人管理而臭气熏天,影响正常使用。对此村民多有怨言。清掏厕所就成了一道难题,可这事总得有人做,支部书记带头打扫,在支书的带领下,全村35名党员分组包厕所,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把这一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制定了卫生管理制度,解决了公厕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党员带头打扫厕所,赢来了群众赞许和认可。
二是红白喜事全覆盖。倡导“婚丧从简,厚养薄葬”新风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这样既解决了村民办事找人难的问题,又开创了文明新风,帮助群众解决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
三是敬老爱老重在行动。为60岁以上的村民过生日,是献义村从1989年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三十年从未间断。活动的内容固定成一个形式。每个老人的生日宴,都有几个固定的环节。首先是“两委”干部给老人祝寿酒,送上对老人的美好祝愿。第二个环节是子女给老人敬寿酒送上祝福,给老人赠送一些礼品,或者一些养老金。第三个环节是全家人给村干部提意见。借着生日宴的契机,村干部和老人们坐下来,唠唠家长里短,听听村民发自内心的意见,更好的改进今后的工作。
在献义村,有两个节日的热闹气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春节。一个是三八妇女节,一个是九九重阳节。每当节日来临,村里都要举办好媳妇、好儿子、好公公、好婆婆表彰活动,开展文艺表演、趣味竞赛等。从“孝”字上入手,在“敬”字上做文章,长年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激发了村民崇德向善的情怀,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四是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是班子成员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在家的老人们生活上有许多不便,孩子们没法照顾,就把班子成员的手机号告诉了每一户村民,不管谁病了,他们都会开着自己的车把患者送到医院,并联系好医生,安排住院治疗,治好病后再接回来。多年来,“两委”班子成员开车接送村民到县城、晋城、长治、太原看病不计其数。
春节的时候,“两委”成员带上物品去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送上牛奶、米面等慰问品,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也温暖了他们的心。80多岁的王海明老人无儿无女,“两委”成员就上门给他打扫房子、洗衣服、洗床单、贴对联。老人高兴地说:“我虽然没有孩子,可一点儿也不比他们有孩子的差啊!”
五是党建工作贯穿始终。在献义村,党内生活实现了规范化、正常化,“三会一课”雷打不动,党员议事、党日活动坚持经常,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被上级党组织树为榜样和标兵,支部书记也荣获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做到了“四要求四做到”:要求“两委”干部做到的支部书记必须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两委”干部必须做到,要求村民代表做到的党员必须做到,要求村民做到的村民代表必须做到。
2017年,组成了以献义村为主体的联村支部。三个村的工作都有了起色。胡凹沟除办公大楼、蓄水池已经竣工,办公大楼目前正在装修,中国农业公园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村民的自来水工程有望尽快解决。三村联合种植核桃树、红辣椒等经济作物300亩,长势喜人。承接中国农业公园项目拓宽水泥路建设7公里,不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目前三个村共有规模养殖户15户,养蚕户180多户,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门路。联建带带出了好村风好民风。胡凹沟一批村民志愿服务清扫公共场所3000多平方米,西岭后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杨涛主动请缨,不要一分钱,常年为村里拉运垃圾。
2018年,将在如何拉长产业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加零,兴办“农”字类农民合作社,利用核桃、辣椒等产业的优势上作文章,同时利用中国农业公园地跨该村的契机,建立农耕展览馆,以此展示阳城悠久的农业文化,为广大群众构建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美好图画,激发我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共同建立美丽乡村。
二、脱贫村强力固本——以河北村为例
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429户、898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234口人,党员49名。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无资源,多年来,村集体没有收入,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年来,在帮扶单位和住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村民笑脸是最高追求”工作理念,通过创新推行“党建+产业发展”、“党建+脱贫攻坚”、“党建+民生保障”等工作,主攻集体收入破零和群众脱贫增收两大目标。2018年初,村集体收入实现16万元,2017年底全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一是聚力凝心。抓好学习注入“强心针”。党支部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抓好“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特别是深学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脱贫政策,切实增强他们不忘初心、为民谋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挖穷根、摘穷帽的决心和信心。理清思路立起“领航灯”。党支部组织开展“我为脱贫攻坚献一策”大讨论,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两年实现脱贫的总目标和“两产业一品牌”(光伏发电产业、油用牡丹产业和建设美丽乡村品牌)发展规划。志愿服务当好“先锋队”。确定每月20日为“党员志愿服务日”,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打扫卫生、修剪树木、平整道路灯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小分队坚持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扶贫帮困、跑腿代办灯服务,党员全年参与志愿服务人均达到18次,这种做法既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也增强了党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村里的党员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的精气神、干劲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在一起闲聊的少了,想干事、出主意、想办法的多了,村里人逐渐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精气神。
二是借力脱贫。发展光伏产业。党支部争取到“百村光伏扶贫工程”试点项目,由县财政全额投资建设100KW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一年实现了稳定“破零”。为了让更多村民受益,在帮扶单位市供电公司大力支持下发展户用光伏发电站,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白天在外跑项目,晚上入户讲政策,采用“农户+银行+光伏企业”模式,为全村有条件的107户安装了户均10KW的光伏发电设施,总投资近1200余万元,覆盖贫困户87户,预计户均年收入可达到1.4万元。发展油用牡丹产业。油用牡丹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投资大、见效慢,一开始村民都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干部每人带头种2亩,青壮年党员每人带头种1亩。短短一个月时间,全村就发展油用牡丹200亩,预计亩均可收入4000元。发展羊角辣椒。2016年12月,第一书记及“两委”主干赴忻州和山东胶州等地考察辣椒市场,并学习专业种植技术。考察后一致认为种植羊角辣椒投资小、见效快,对于贫困村尽快脱贫是一项很好的产业,并与和旺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最低保护价购销合同。2017年3月,河北村自筹资金26.2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种植300余亩羊角辣椒,亩均年收入达3000元。打造美丽乡村,发展文化旅游。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县委打造“悠然阳城、全域旅游”的大好契机,充分发挥紧邻析城山、杨柏大峡谷风景区的区位优势,集中开展环境整治,指导村民建设“农家乐”,组织参加“清风河北”旅游产品展销会,让群众从旅游产业受益。
三是倾力为民。河北村党支部把民生事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学习教育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立查立改、立行立改,集中精力为村民办了三件民事实事。一是完成户户通煤气工程,让全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二是争取上级资金10万元,整治村内臭水河道800米;三是投资10万元建成日间照料中心食堂,全村49名70岁以上老人每天中午可在食堂免费就餐。在稳定脱贫的同时,也让老百姓更多享受到了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了民心,树立了党支部在村民心目中的威信,建立了一支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两委”干部队伍,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攻坚村任重道远——以娄头村为例
陵川县潞城镇娄头村,共63户,其中贫困户34户,104口人。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市委新闻办把帮扶脱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强化工作力量,做实脱贫措施,为陵川县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的、应有的贡献。一是实施产业脱贫工程。依托村合作社,发展中药材连翘种植74亩。采用“公司+农户”办法,联系陵川县林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万寿菊种植项目,21户签约,种植面积达30亩,亩增收2000元;积极落实金融扶贫政策,10户参加,户均增收3000元。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完成8户移民搬迁,2017年又有14户递交了移民搬迁申请,共有22户搬迁或者正在搬迁。三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新建蓄水池护岸40米,铺设管道500米,于10月份完工。四是组织开展义诊活动。5月份,联系市农工民主党、市红十字会组织市人民医院、市眼科医院等医疗专家到村开展义诊,为特困户捐赠生活包和现金,为村中群众进行了义诊。五是因户施策,精准到户。为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争取到旧房改造资金,户均14000元;多方协调资金10万余元为两户当立卡贫困户修建新房120平方米;挤压办公经费2.9万元,帮助特困户增收脱贫。六是加强阵地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室村共创文明。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养猪、蔬菜和玉米种植产业,实现收入稳定增长,为美丽乡村建立奠定基础。
如同当年小康村建设多种实现途径那样,晋城市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多种路径,不同的村情、县情,可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别是整体脱贫的陵川县、沁水县,脱贫仅仅是阶段性目标,要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本文所探讨的三个不同村的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具有典型意义,可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